全面屏技术的追求和妥协一直是手机行业发展的主题。从最初的曲面屏到现在的超窄边框设计,全面屏的形态在不断地演进。至于“最完美”的全面屏何时出现,这其实是一个相对主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多个技术层面和用户体验的平衡。
以下是一些可能影响全面屏技术发展的因素:
1. "屏幕技术":OLED和LCD两种屏幕技术在全面屏的实现上有不同的优势和限制。OLED屏幕可以做到非常薄的边框,但成本较高;LCD屏幕在成本上更有优势,但全面屏的实现上相对困难。
2. "摄像头和传感器布局":为了实现真正的全面屏,摄像头和传感器需要尽可能地向边缘移动或隐藏在屏幕下方。这需要新的设计和技术突破。
3. "用户需求":用户对于屏幕比例、分辨率、亮度、色彩等方面都有不同的需求,全面屏的设计需要在这些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
4. "成本控制":全面屏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需要大量投入,同时还需要考虑成本控制,以满足不同价位市场的需求。
根据目前的技术发展情况,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趋势:
- "技术成熟":随着OLED屏幕技术的不断成熟,全面屏的边框将进一步缩小。
- "新型技术":比如屏幕下指纹识别、微型摄像头等技术的应用,可能会使得全面屏设计更加完美。
- "用户体验":全面屏设计会越来越注重用户体验,比如屏幕显示效果、触控
相关内容:
在诺基亚统治手机行业的暗黑时代,很多科幻大片中已经出现了无边框手机。然而科幻毕竟不是现实,在全面屏大热的今天,想要做到四边无边框依然是难事。从努比亚Z17S、小米MIX 2、iPhone X上,我们看到了三种不同的设计,尽管各家全面屏都在一步步挤压屏幕空间,但总有一些东西是不能轻易去掉的,各种天马行空的设计方案纷至沓来。
全面屏手机
屏下指纹识别
指纹识别堪称手机厂商打脸典范。从被大家口诛笔伐的后置指纹,发展到行业内“政治正确”的前置指纹,然后全面屏来了……鼓吹前置指纹的厂商们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又将指纹识别挪到了后面。个别死撑的厂商,马上就要发全面屏新机,晚打一会儿。
其实除了后置指纹识别,也不是没有解决办法,屏下指纹就是其中最被看好的一员。然而不管是苹果还是三星,都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屏下指纹模组。幸运的是,明年初发布的三星S9有望攻克这一难题。
屏下指纹概念机
摄像头、光线传感器、距离传感器隐藏设计
屏下指纹还可以在现有手机屏幕下进行研发,摄像头、光线传感器、距离传感器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以摄像头为例,现在的手机屏幕绝大部分是不透明的,不能放到屏幕之下。
而类似下图中的弹出式设计日常使用很不方便。因此,只能如三星S8、iPhone X一样放在屏幕之外的面板上,多出的额头或下巴,成为真正的无边框手机最大的阻碍。
网传小米MIX 3
那么,摄像头放到屏下可行吗?三星几年前就推出了可触摸透明OLED电视面板,如果能将这块透明OLED面板做到手机之中,屏下摄像头自然就迎刃而解了。但这样的时间和成本显然是难以预料的,目前看来尚未有迹象显示会出现这样的设计。反而是占用空间更小的定制缩小版摄像头设计被广泛采用,比这种前卫设计更为简单易行些。
三星可触摸透明电视
隐藏式听筒设计
听筒上的创新首推小米MIX一代全面屏概念手机,骨传导听筒设计,使得小米MIX能够在去除额头之后依然保留通话能力。然而,这样的设计效果并不能让人满意,与传统听筒相去甚远,因此,小米MIX 2又改了回来。我们相信,当技术成熟之后,类似的方案会重回全面屏手机之中。
小米MIX
虚拟按键设计
对于虚拟按键我是强烈支持的,可以大幅降低误触的发生。最近用一款3触摸键手机玩《王者荣耀》,误触简直要了命,尽管是顶级性能的骁龙835处理器,也难挡这个大坑。
有孩子的朋友更有体会,宝宝拿着手机看动画时,老是碰到按键,妈妈一遍遍地切换回来,着实心累。
华为Mate 10 Pro
裸眼3D显示技术
手机的屏幕越来越大,然而仍然局限在一个平面内。用手机看电影或者玩游戏很难产生沉浸式的体验。而在3D影院、VR虚拟现实风靡的时代,手机自然不敢落伍,目前已经有若干款裸眼3D手机发布,然而技术上并不成熟,作为日常使用时裸眼3D手机的清晰度堪忧,仅仅是一个玩物。
在未来随着裸眼3D技术不断完善后,全面屏裸眼3D手机就会很快到来,充满立体感的裸眼3D手机将给智能手机带来更多颠覆性的新玩法。
可随意弯折的全面屏曲面手机
自从曲面手机被三星广泛采用以后,人们对曲面手机的印象几乎停滞,普遍认为屏幕两边弯曲的手机就是曲面屏手机。其实,真正意义上的曲面手机应该是可以随意弯折的。除了三星之外,国内的京东方、柔宇科技等面板厂也已经实现或者即将实现柔性AMOLED屏的量产。曲面手机的发展将以更快的速度向前推进,未来手机的样子将更加惊艳。
结语:目前全面屏手机的发展才刚刚起步,那些号称全面屏的手机虽然被嘲笑,但是相比以往来看,屏占比的巨幅提升是实打实的,这点必须肯定。而上面这些已存在或者在理论上可行的全面屏手机解决方案,在未来很有可能也会成为一种常态,从科幻到现实,我们只需一份耐心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