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度到高德,地图广告植入的边界探索与挑战

从百度到高德,地图广告植入的边界探索与挑战"/

地图广告的插入边界通常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
1. "法律法规":在中国,广告活动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例如,广告内容不得违反社会公德,不得含有虚假、误导性信息等。
2. "平台规则":不同的地图平台,如百度地图和高德地图,都有自己的广告政策和规则。这些规则会详细说明广告内容、形式、位置等方面的限制。
3. "用户体验":广告的插入不应该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体验。因此,广告的尺寸、位置、频率等都需要考虑到用户的接受程度。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边界:
- "广告内容":广告内容必须真实、合法,不得含有违法、违规信息,如虚假宣传、色情、暴力等。
- "广告形式":广告形式应与地图内容相协调,不应过于突兀或影响地图的正常使用。
- "广告位置":广告通常出现在地图的边缘或特定区域,如搜索框下方、地图底部等,避免遮挡地图内容。
- "广告频率":广告的展示频率应合理,避免过度打扰用户。
- "广告尺寸":广告尺寸应适中,避免过大影响地图的正常显示。
- "广告互动":广告应提供合理的互动方式,如点击、拨打电话等,但不应强制用户进行。
总的来说,地图广告的插入边界需要在法律法规、平台规则和用户体验之间找到平衡点。各平台会根据自身情况和用户需求,

相关内容:

本文所提及的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相关功能及问题,均来源于媒体报告以及用户反馈,旨在对当时存在的现象进行分析和探讨。鉴于软件功能的更新迭代速度较快,现已了解到该功能在后续版本中已下架,特此说明,以避免对读者造成误导。

我们都讨厌广告,广告出现会干扰和打断我们原本使用流程,而且很多广告并不是我们感兴趣的商品或服务。对于不同的广告,我们的能忍受的程度也不一样。

比如开屏广告,各大App开发商为了提高开屏广告点击率,绞尽脑汁,推出了摇一摇跳转到广告,关键是手机稍微一动,就必然触发。令人深恶痛绝。

网友们厌恶至极,开始追查摇一摇广告的发明者。令人意外的是,始作俑者竟然在公众号上骄傲地宣称这是自家开行业先河的独家创意,还特意申请了专利,甚至给相关人员颁发了公司一等奖。然而在遭到众多网友的强烈抨击后,他们悄悄删除了这篇自我表扬的文章。

如果不是我特意提到,相信很多读者都不知道上面这个案例。而今天要说的这个案例,最近却在全网引起热议。

百度地图把广告「焊」在路上(内测功能已下架)

有网友曾经在使用百度地图导航时,导航路面上突然出现了东鹏特饮的广告,上面写着"累了困了,喝东鹏特饮"。不仅如此,道路右侧还竖立着东鹏特饮的广告牌。(该功能目前已下架)。


截图来自: 安琪、蠱惑的槍


其实很久以前,手机地图导航就已经有东鹏特饮的语音广告了,当时并未引起太大争议。为什么这次会引发如此大的反响呢?

首先这要归功于百度在中国网友中积累的形象。

其次,这个广告形式确实令人匪夷所思。常见的广告形式无非是页面、弹窗、贴片广告,或者嵌入在正常内容之中。但谁能想到,广告竟然能像道路指示标志一样直接嵌入到导航地图上。这突破了用户对导航软件功能边界的认知。网友戏称这是"焊死在路面上的广告",如此强烈的视觉冲击很容易引发病毒式传播。

更糟糕的是,这个广告无法关闭。这种"要么接受,要么离开"的强制态度,加上百度一贯的企业形象,更容易引起用户的集体愤怒。

最重要的是,导航界面作为驾驶员获取路线和车道标识等关键信息的核心区域,当广告文字与导航标线重叠时,不仅会干扰司机对路况的判断,更可能引发严重的交通安全隐患。

在手机地图产品中,地图占据了最大的界面面积,自然成为用户注意力的焦点。在这样的黄金位置投放广告,效果必然出众。面对巨大的商业利益,不少企业铤而走险,又有谁能抵挡这份诱惑呢?

其实不止百度地图,高德地图也曾经为了在地图界面上做广告花了不少心思。

高德地图用虚拟地标进行商业化(该功能已下架)

春节放烟花爆竹是中国延续千年的传统民间风俗。高德地图近几年在春节期间推出了充满年味的「云放烟花」节日彩蛋设计。用户打开地图界面后,可以看到多个带有「云放烟花」标识、身着龙年服饰的福娃小人,点击后会随机显示祝福语并放出寓意吉祥的烟花。

这个功能很好地呼应了春节喜庆的氛围,用户们都很喜欢,忍不住要多点几下放烟花。不过高德地图推出这项功能并非单纯为了营造节日气氛,而是另有所图。

高德地图通过售卖皮肤、3D车标和导航语音来盈利。他们曾在地图上的马路上显示一个会动的小人偶,作为皮肤广告的入口。这和「云放烟花」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在地图上放置虚拟的、不存在的地标,引导用户点击互动。我推测高德地图正是借助「云放烟花」功能来测试用户对地图上虚拟地标的接受程度。


当然,无论是烟花还是小人偶,用户都能辨识出这些是虚拟的。但后来高德地图更进一步,在路边商铺区域添加了虚拟的「车标商店」作为3D车标的售卖入口。这就存在风险了——说不定真有用户误以为这是实体汽车用品商店,兴冲冲地开车前往,结果到了目的地却发现根本不存在!

从更深层次来看,地图本质上是对现实世界的地理映射,地图上显示的元素在现实地理中都应该存在。如果地图的真实性都无法保证,谁还会信任这样的地图?

好在高德地图后来下架了这些功能,再也没出现过。否则到今天被吐槽的就不是百度地图,而是高德了。

地图广告如何平衡商业化与用户体验

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在地图上投放广告和虚拟元素,又不会引起用户反感呢?

当然可以!以高德地图售卖的3D车标为例,当用户仅改变车标样式时,他们清楚这只是代表车辆位置的图标,而非实际车辆的外观。

通常导航类App地图界面里的指示车标都是表示方向的箭头图案,而高德地图的导航车标可以进行个性化自定义设置。高德地图还会根据近期热点不定期上线新车标,这些收费车标效果不错,用户也很喜欢这种个性化设定。并没有觉得车标的改变会影响地图的真实性。


滴滴似乎也从车标设计中获得了商业化灵感。每逢节假日或特殊活动期间,滴滴出租车的车辆图标会变身为可爱的狮子或装饰精美的龙船,为平台增添节日氛围。这种巧妙的设计不仅优化了用户体验,还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用户纷纷分享讨论。不过,这种创意仅限于节日期间的短期效应,如何让这种设计产生持久影响,持续吸引用户的关注度呢?

滴滴与兰蔻的合作正是基于这一思路,开创了一种创新的品牌合作模式。通过在车辆图标顶部巧妙嵌入兰蔻的品牌广告,滴滴既营造了节日氛围,又将广告自然融入用户的日常场景。这种设计不会影响用户体验,反而增加了用户与品牌的互动。对滴滴而言,这开辟了新的盈利渠道,丰富了品牌合作形式。对兰蔻来说,则通过出行场景精准触达了大量用户,提高了品牌推广效率。


除此之外,滴滴还探索了其他商业化方案。当用户设置火车站为终点时,目的地上方会出现订票气泡,这对需要购买返程票或城际铁路通勤的用户很有帮助。在饭点时间打车,滴滴会建议用户提前在目的地点好外卖自取,让用户到达后可以直接取餐,有效节省时间。

你见过其他在地图里插入虚拟元素广告的案例吗?对于地图产品,还有哪些商业化可以做?欢迎来分享你发现的案例和思考,和其他设计师一起讨论和吐槽,激发设计灵感。细节猎人也会第一时间收录更多的相关案例,了解最新的设计趋势变化,一起发现更多设计的可能性。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码农网专注IT技术教程资源分享平台,学习资源下载网站,58码农网包含计算机技术、网站程序源码下载、编程技术论坛、互联网资源下载等产品服务,提供原创、优质、完整内容的专业码农交流分享平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