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物体表面的电荷转移。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静电产生方式:
1. "摩擦起电":当两个不同材料的物体相互摩擦时,它们之间的电子会从一种材料转移到另一种材料上。得到电子的材料会带负电,失去电子的材料会带正电。这就是摩擦起电。粗糙表面之间的摩擦更容易产生电荷,因为粗糙表面增加了物体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了电子转移的机会。
2. "接触-分离":当两个物体接触后分离,它们之间的电荷也会重新分配,从而产生静电。
3. "感应":当一个带电体靠近一个导体时,导体上的电荷会重新分布,产生与带电体相反的电荷分布,从而在导体上产生静电。
4. "绝缘体表面的电荷积累":当绝缘体(如塑料、橡胶等)与其他物体接触时,它们表面可能会积累电荷。
美国媒体报道称,粗糙表面摩擦会产生惊人的电荷差,这主要是由于粗糙表面之间的摩擦更容易导致电子的转移,从而在物体表面产生静电。
需要注意的是,静电并不是“产生”出来的,而是原本就存在于物体内部的电荷重新分配的结果。当物体表面的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表现出静电现象。
相关内容:
静电是怎么产生的?美国趣味科学网站12月22日刊登相关报道。文章摘编如下:
如果你脚穿毛袜走过地毯,你触碰的下一个门把手很可能意外“电”你一下。静电实在太常见了,所以我们常常忘记这种现象其实很反常。
但你被“电”的时候究竟发生了什么?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泰勒斯最早描述了静电现象。但直到最近几十年,科学界仍然很难解释静电的基本原理。不过,研究纳米世界的科学家们刚刚迈出重要一步,有望理解为什么两个表面相互摩擦就能放电。
无论物体表面看起来有多光滑,只要你放大足够的倍数,就会看到许多凹陷。科学家称这种不平整的现象为“粗糙性”。从气球到羊毛、头发等纤维,所有物体表面都存在微小的糙面。美国西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博士研究生克里斯托弗·米齐介绍说,正是上述特性产生了静电。
在美国《物理评论快报》9月号一篇文章中,米齐及其科研小组把日常事物上的微小糙面比作地球表面。米齐指出,如果从很远的地方眺望地球,你会觉得这颗行星“看似非常光滑,如同一个完美的球体”。但我们知道真正的地球并不光滑,但你必须靠近才能发现这一点。只有“放大到足够倍数时,你才会注意到山脉”。同理,如果不近距离观察,你熟悉的很多物体会显得很光滑。
当两个物体的表面互相摩擦时,两者的糙面会相互剐蹭,发生摩擦。科学家很早就知道,摩擦与静电的产生有关。
在最新研究中,米齐及其研究小组证明糙面在制造摩擦的同时,也制造了惊人的电荷差。
静电的特殊之处在于,对电有抵抗性的材料,即绝缘体,反而最容易产生静电。橡胶和毛发都属于绝缘体。当电以电流的形式存在时,比如让手机、电灯及其他各种电子产品正常工作时,电子会在铜线等导电材料的原子间流动。但绝缘体的原子不让电子自由移动,能够抑制电流。
米齐及其科研小组发现,当绝缘体的糙面相互摩擦并干扰原子外围的电子云时,静电就会产生。由于绝缘体内的电子无法自由移动,所以摩擦会导致电子云变形。
在绝缘材料里,原子外围的电子云通常均匀分布。米齐介绍说,这些电子云“很难分清上下左右”。
但如果电子云受到挤压,就会变形,失去均匀的形状。米齐解释说,如果条件合适,新形状的电子云就会在物体各处产生不均匀的电压。
这种电压变化虽然微小,但可以积累。由于物体表面的微小糙面数量庞大,难以计数,所以挤压电子云会积累大量静电,甚至足以在你触碰门把手或者与他人握手时,让你感觉到静电的存在。(编译/刘子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