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夜景时,噪点往往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但通过以下五招,可以帮助您有效降低噪点,提升照片质量,让夜景照片从“噪点垃圾堆”变为“高清图”。以下是具体的攻略:
### 1. 使用三脚架
"原因":夜景拍摄通常需要较慢的快门速度来捕捉足够的光线,而手抖会直接导致照片模糊和噪点增加。
"操作":使用三脚架固定相机,确保在拍摄时相机不会移动。
### 2. 选择合适的光圈和ISO
"光圈":尽量使用较小的光圈(如f/8或f/11),以获得更深的景深,同时保证快门速度。
"ISO":在保证曝光正常的前提下,尽量使用较低的ISO值,因为高ISO值会导致噪点增加。
"操作":根据光线条件调整光圈和ISO,使用光圈优先或手动模式。
### 3. 使用长时间曝光降噪功能
许多相机都配备了长时间曝光降噪功能,可以在拍摄后自动减少噪点。
"操作":在相机设置中开启长时间曝光降噪功能。
### 4. 后期处理
使用后期处理软件(如Photoshop、Lightroom等)进行降噪处理。
"方法":
- "降噪工具":使用软件中的降噪工具,根据需要调整强度和半径。
- "降噪预设":选择合适的降噪预设,如
相关内容:

拍夜景时,是不是总遇到这些崩溃瞬间?
✅ 画面暗部全是 “麻子点”
✅ 高光过曝成白板,暗部死黑
✅ 放大看细节全糊,像打了马赛克
别慌!今天揭秘夜景降噪的 5 大核心逻辑+手机 / 相机实操公式,零基础也能拍出无噪点大片!

一、噪点从哪来?3 大元凶逐个击破!
❌ 1. 高 ISO 强行提亮(最主要原因!)
- 原理:ISO 越高,相机传感器对光线越敏感,但像素信号会 “杂糅” 产生噪点
- 数据:ISO 3200 比 ISO 100 噪点多 5-8 倍!
❌ 2. 长曝光时间过长
- 副作用:传感器持续工作发热,导致 “热噪点”(尤其夏天更严重)
❌ 3. 镜头光圈过小 + 对焦失误
- 连锁反应:小光圈进光少→被迫提高 ISO→噪点暴增;对焦不准→细节模糊显 “脏”

二、5 大降噪核心技巧:从前期到后期全面压制!
✅技巧 1:控制 ISO 是降噪的 “灵魂”
黄金法则:
- 能不用高 ISO,就不用!
- 相机底线:半画幅相机:ISO≤1600全画幅相机:ISO≤6400手机:ISO≤800(超过后噪点激增)
实战方案:
- 拍人像:F1.8 大光圈 + ISO 800 + 快门 1/60s(光线不足时补光灯优先)
- 拍风光:F11 小光圈 + ISO 100 + 长曝光 30s(用三脚架替代高 ISO)

✅技巧 2:长曝光降噪功能(相机专属)
⚙️ 操作路径:
- 相机菜单→「曝光」→开启「长曝光降噪」(LNR)
- 效果:曝光 30 秒后,相机会自动进行 30 秒 “降噪运算”,暗部噪点减少 40%
注意:
- 适合固定机位拍摄(如夜景建筑),移动拍摄时慎用(耗时太长)

✅技巧 3:RAW 格式保留 “降噪后悔药”
手机操作:
- 开启「RAW 格式」(苹果 ProRAW / 安卓专业模式)
- 优势:RAW 保留原始数据,后期用 Lightroom 拉暗部时噪点更少(比 JPG 多保留 2 档细节)
相机操作:
- 拍摄格式:RAW+JPG 双格式
- 后期降噪:在 ACR 中降低「明亮度噪点」至 20-30「细节」面板中「锐化」+15,抵消降噪模糊感

✅技巧 4:光线 “作弊” 法:用光源替代高 ISO
3 种补光方案:
- 环境光利用:拍人像站在路灯 / 橱窗旁(借光补亮面部,减少 ISO 使用)
- 便携补光灯:手机夹式补光灯(亮度≥500 流明),距离人物 50cm 打侧光参数:补光后 ISO 可从 3200 降至 800
- 反光板反射:用银色反光板反射路灯,提亮暗部(尤其适合拍轮廓光人像)

✅技巧 5:后期降噪 “组合拳”(附参数)
手机端(醒图 / Lightroom):
- 基础调整:阴影 + 20(提亮暗部)黑色 + 10(减少死黑噪点)
- 降噪模块:亮度降噪 + 25(消除灰度噪点)颜色降噪 + 15(压制彩色噪点)
- 锐化拯救:结构 + 15(增强细节)锐化 + 20(注意别过度导致噪点变 “锐化杂色”)

电脑端(Photoshop):
- Nik Dfine 插件:自动识别噪点区域,针对性降噪(比 PS 自带工具更细腻)
- 图层叠加法:复制图层→「高反差保留」半径 2 像素→混合模式「柔光」效果:保留细节的同时减少噪点

三、3 大场景降噪参数模板(直接抄!)
▍场景 1:夜景人像(大光圈低噪组合)
设备 | 光圈 | ISO | 快门 | 补光工具 | 后期降噪重点 |
相机 | F1.8 | 800 | 1/80s | LED 补光灯 | 颜色降噪 + 15 |
手机 | 人像模式 | 640 | 自动 | 屏幕补光(手电筒) | 亮度降噪 + 20 |
▍场景 2:城市夜景(长曝光低噪组合)
设备 | 光圈 | ISO | 快门 | 辅助工具 | 后期降噪重点 |
相机 | F11 | 100 | 30s | 三脚架 + 快门线 | 长曝光降噪开启 |
手机 | 专业模式 | 100 | 10s | 三脚架 | 暗部提亮 + 结构增强 |
▍场景 3:手持夜景(无三脚架应急方案)
设备 | 光圈 | ISO | 快门 | 操作要点 | 后期降噪重点 |
相机 | F4 | 1600 | 1/30s | 背靠墙稳定机身 | 亮度降噪 + 30,锐化 + 10 |
手机 | 夜景模式 | 自动 | 自动 | 开启 OIS 防抖 | 系统自动多帧合成降噪 |

四、避坑指南:5 个降噪误区你中招了吗?
❌ 误区 1:过度依赖手机 “夜景模式”
- 真相:夜景模式虽能降噪,但牺牲动态范围,高光易过曝
- 修正:光线复杂时用「专业模式」手动控参

❌ 误区 2:后期降噪强度越高越好
- 后果:画面变 “塑料感”,细节丢失
- 修正:亮度降噪≤30,颜色降噪≤20
❌ 误区 3:小光圈 + 高 ISO 硬扛
- 后果:噪点 + 景深过深导致画面杂乱
- 修正:优先选大光圈镜头(如 50mm F1.8)

❌ 误区 4:忽略镜头素质
- 真相:廉价镜头边缘画质差,易产生 “伪噪点”(实际是色散 / 紫边)
- 修正:夜景优先用原厂镜头,避免副厂狗头
❌ 误区 5:不校准白平衡
- 后果:偏色导致噪点更明显(如绿色噪点在偏蓝画面中更突兀)
- 修正:手动设置白平衡(如钨丝灯模式对应路灯场景)

【点赞收藏加关注,学习摄影不迷路】
【跟着老郝去咔嚓,天天都有新玩法】
下期预告:
《摄影新手必看!这 5 个「错误持机姿势」正在毁掉你的照片,附正确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