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公司的CEO蒂姆·库克在面对谷歌手机蚕食iPhone市场份额的挑战时,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产品创新":持续推动iPhone的创新,包括硬件和软件。这包括提高摄像头性能、电池续航、系统优化等,以保持iPhone在技术上的领先地位。
2. "性价比策略":针对不同市场和消费者群体,推出不同价位的iPhone,以适应更广泛的市场需求。
3. "市场营销":加强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强调iPhone的独特性和用户体验,以提升品牌忠诚度。
4. "生态系统整合":进一步整合苹果的生态系统,包括Mac、iPad、Apple Watch等,以提供无缝的跨设备体验。
5. "服务拓展":加强苹果服务的发展,如Apple Music、iCloud、Apple Pay等,增加用户粘性。
6. "合作与竞争":与谷歌保持适当的竞争关系,同时寻找合作机会,比如在广告、内容等方面。
7. "全球化布局":继续拓展国际市场,特别是在新兴市场,通过本地化策略满足不同地区消费者的需求。
8. "供应链优化":优化供应链管理,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以应对市场竞争。
9. "人才战略":吸引和保留优秀人才,特别是那些在关键技术领域的人才,以保持公司的创新动力。
10. "政策与法规遵守":严格遵守全球各地的法律法规,以减少潜在的法律风险。
通过这些策略,库克可以
相关内容:
财联社9月28日讯(编辑 史正丞)根据研究机构Counterpoint更新的数据,上市以来一直不温不火的谷歌Pixel智能手机,竟然在苹果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日本硬生生啃下一大块市场份额。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谷歌手机在日本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前所未有的12%,同比翻了6倍。非常有趣的是,同期iPhone在日本的市场份额从58%跌至46%,也是近两年来头一回跌破50%关口。
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也是苹果重要的营收来源。在苹果财报中,日本市场与美洲、欧洲和大中华区一样单列出来呈现。在最新一季的财报中,日本区在今年4至6月贡献了54亿美元的营收。
(来源:苹果财报)
日本用户为何不买苹果了?
对于日本消费市场而言,近两年来日元汇率的贬值肯定是绕不开的话题。为了应对日元贬值,苹果在去年7月普调过一次日本市场的售价,例如当时iPhone 13的价格就从9.88万日元调至11.78万日元,涨幅接近20%。而今年iPhone 15系列的起售价为12.48万日元。
虽然从外国人的视角来看,iPhone的涨价与日元贬值是相互呼应的关系,但对日本消费者来说显然不能这么理解,这也是市场份额开始松动的原因。在价格上升的同时,苹果的一系列新机似乎也缺乏“必买”的新特性,进一步加深了用户的迟疑。
Counterpoint分析师Tom Kang表示,日本消费者正在变得更加务实,所以现在许多竞品也拥有了更多的机会。索尼和其他品牌都出现了一点点增长,但谷歌的涨幅甚为惊人。而且由于日元贬值和发售市场有限的缘故,日本现在也成为谷歌手机的“全球转售中心”。总而言之,苹果受到日元贬值的负面影响,而谷歌则从中受益。
Moor Insights & Strategy手机行业分析师Anshel Sag也表示,对于谷歌和Pixel团队而言,日本是一个巨大的成功。看上去谷歌手机在日本卖的最好的是Pixel 6a和7a系列,可能意味着谷歌已经抓住了日本中端市场的用户。两款手机都采用谷歌自研芯片,售价卡在450-500美元这个档位。
(来源:Marques Brownlee)
值得一提的是,苹果在9月中旬刚刚发布了iPhone 15系列,其中iPhone 15 Pro Max在全球市场的热度都非常高,不少地区的消费者可能要等到11月才能提货。与此同时,谷歌也将在10月初发布最新Pixel系列。所以未来几个季度也将揭晓,谷歌的市场份额暴增只是昙花一现,还是更为长期的趋势。
根据最新的财报,苹果公司的营收已经连续三个季度下滑,同时公司也预期,随着全球市场对智能手机的需求不振,当前季度也只能交出类似的表现。
Tom Kang总结称,在智能手机市场,价格正在成为愈发重要的因素。虽然苹果手机和iOS用户有着更高的粘性,但安卓设备一直都有价格优势。
本文源自财联社 史正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