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里的“青少年模式”之所以有时形同虚设,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功能限制不足":一些“青少年模式”可能仅仅限制了某些应用的使用,但并没有提供全面的内容过滤和监控功能,无法有效阻止青少年接触不适宜的内容。
2. "监管技术不足":青少年模式可能依赖于关键词过滤或简单的黑名单机制,但这些方法在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已经不足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
3. "家长使用不当":家长可能没有正确设置或理解青少年模式的使用方法,导致该模式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4. "青少年绕过限制":一些青少年可能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能够绕过家长设置的限制,访问被屏蔽的内容。
5. "监管政策与市场需求的矛盾":在某些情况下,青少年模式可能受到商业利益的驱动,为了吸引更多的用户,故意限制其功能。
6. "内容更新滞后":随着互联网内容的不断更新,一些青少年模式可能未能及时更新过滤库,导致一些新的不良内容得以绕过限制。
7. "教育宣传不足":家长和社会可能对青少年模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对其进行充分的宣传和教育。
总之,青少年模式的有效性需要从技术、监管、教育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为了更好地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各方应共同努力,完善青少年模式,使其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关内容:
近年来,未成年人投入巨款充值玩网络游戏、给主播“打赏”等现象屡见不鲜,引发关注。更有类似“16岁女孩打赏主播,55万家当挥霍一空”“熊孩子打赏主播12万,父母报警求助”这样的事情屡屡发生。
于是各大平台上线推出了“青少年模式”,在相关功能以及内容方面进行限定。但“青少年模式”真的有效吗?

新华网客户端的调查显示,截至2020年7月9日,超七成的受访者认为青少年模式作用有限。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90名未成年人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也显示,24.4%的受访家长觉得效果不好。那么到底是哪些问题导致青少年模式并没有取得理想效果?
问题一:形同虚设的保护模式
青少年模式并不是强制实施,而是由用户自主选择,超过累计时长需要输入密码后方可使用。青少年模式上线后,网上迅速涌现出形形色色的“破解方法”,只需一个“身份证生成器”就可以破解青少年模式。有些软件甚至仅仅需要点击一下,无需输入密码就可以解除青少年模式;或者卸载后重新安装软件,也会解除青少年模式。更有甚者,在网络平台上保留了青少年模式的VIP特权,通过充值就可以解除限制。这些问题使得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对青少年的网络保护流于形式。
问题二:消极的实名认证机制
青少年庞大的群体数量代表着巨大的流量,而“流量变现”又蕴含着巨大的商业利益。如此一来,识别青少年身份、开启青少年模式就与流量变现的商业利益产生了冲突。因而,很多网络平台并不积极开展实名认证,而是模糊青少年身份,有意无意地将青少年作为目标用户,让其沉迷于网络平台。如果不能识别青少年用户,那么所有针对青少年的保护措施都无法施行。网络平台消极的实名认证机制,是青少年模式未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
问题三:缺乏及时更新的内容池
青少年模式上线之后,按照相关要求,各网络平台都要构建青少年专属的内容池。然而,南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近期发布的《网络直播APP未成年人保护报告》显示:多数被测试的APP青少年模式里并未建设专属的内容池,更有甚者反而存在大量不适合青少年接触的不良信息。
同时,青少年期是从儿童期向成年期过渡的快速发展时期,不同年龄的青少年对内容的需求存在极大的差异,比如,初中生感兴趣的内容可能在高中生面前就显得十分“幼稚”。然而,青少年模式的多种限制使得网络平台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也就没有动力去及时更新内容池。如果青少年模式无法及时更新内容池,缺少适合的丰富内容,那么青少年就缺乏使用的动力,网络平台的前期投入又会“打水漂”,成为“沉没成本”,这又会形成恶性循环。因此,网络平台应该及时更新内容池,建立常态化的更新机制,同时还应该通过精准的算法推送技术,将真正合适的内容推送给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

青少年易于沉迷网络主要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方面,多数青少年好奇心强、自我控制能力弱、分辨能力差。他们难以鉴别网络世界海量信息的优劣,也难以有效抵挡虚拟世界无处不在的各种诱惑。另一方面,各种网络平台完美地迎合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
而沉迷网络除了会对青少年的身体成长和大脑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外,还会对其道德发展和心理健康水平产生消极影响。首先,沉迷网络会导致青少年道德感弱化、价值观念模糊。长时间沉迷网络,会导致青少年迷失自我,淡化道德意识,削弱道德规范。如果在网络世界缺乏“慎独”的道德自律,网络游戏可能激发个体放纵的欲望,在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刺激中,青少年的道德感可能会被弱化、正确价值观念会被模糊。
其次,沉迷网络会导致青少年更易于产生攻击行为,甚至是犯罪。青少年期是个体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时期,在青少年身上存在多个突出的矛盾。这些矛盾常常会导致青少年无法完成现实自我与虚拟自我之间的顺利转换。他们可能将网络中的暴力游戏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将虚拟世界的攻击思维运用到真实世界。这会导致沉迷网络的青少年缺乏同情心、情感冷酷,甚至诱发各种犯罪。
最后,沉迷网络会导致青少年产生各种心理问题。青少年沉迷于虚拟世界,会导致其缺乏正常的社会沟通与人际交流,社交交往能力会越来越弱。网络连接了世界,也制造了一个个充满孤独的世界。沉迷网络也会导致青少年越来越孤独,甚至抑郁。

青少年模式作为国家层面保护未成年人的一种新举措,其价值值得肯定,但发挥作用的具体路径有待优化。
网络平台应提高对青少年用户的识别精准度。技术越强,责任越大。网络平台在防范青少年沉迷网络过程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网络平台应该主动规范青少年模式的专属内容池,为青少年提供健康干净、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网络平台还应勇于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依托强大技术手段,综合运用实名认证、通知监护人、一人一账号等技术,提高对青少年用户的识别精准度。
家长应增强监护责任。预防青少年沉迷网络,家长的教育与监护责任应该被重视。坦白而言,网络平台的首要任务是在激烈竞争中,吸引与黏住用户。期望网络平台像父母那样“盯”住孩子,让青少年脱离网络,这不可能也不现实。让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中健康成长,预防其沉迷网络,家长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最新报告,疫情防控期间,有些家长无暇监管长时间在家的孩子,导致青少年沉迷网络的问题愈发严重。这无疑是家长的失职。因而,家长不要一味地责备网络平台,而是要对孩子多一些关心与交流,增强自己的监护责任。
青少年应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我们不能将青少年与网络新生事物“隔离”,也不能“谈网色变”,进而排斥甚至敌视各种网络平台。这是不明智的,也是徒劳的。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青少年要想“出淤泥而不染”,更重要的是增强鉴别能力,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与其奢求网络平台来保护自己的孩子,使其免受不良网络内容的侵扰,不如培养青少年的媒介素养。良好的媒介素养可以使青少年健康上网,并在八个方面表现良好:抵制不良、不可沉迷、不扰常规、控制时间、健康时限、放松身心、辅助学习、长远获益。宜疏不宜堵,与其严防死守,不让青少年看到不该看的内容,不如注重媒介素养的提升,使其正确理解、分辨和运用网络内容。
相关部门应从严监管、重拳出击。虽然多数网络平台都推出了青少年模式,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但是在客观上这与网络平台以流量和收益为导向的商业目标是相冲突的。相关部门应从严监管,对那些说一套做一套,“放水”青少年模式的网络平台,进行下架、关停等严厉处罚,进而倒逼网络平台构建防范严密、没有纰漏的青少年模式。
上文略有删减
来源:《人民论坛》杂志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雷 雳;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王兴超
【声明:本号是为服务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决策的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