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拉面以其独特的风味和手工制作的传统而闻名,它的味道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手工揉面、拉面师傅的手艺以及牛肉汤底等传统工艺。当兰州拉面与机器拉面机结合时,虽然机器拉面机可以模仿出拉面的形状,但能否完全保留牛肉面的味道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影响:
1. "手工与机械的差异":手工拉面师傅的手法、力度和经验是机器无法完全复制的。手工拉面通常有更丰富的层次和口感。
2. "汤底的重要性":兰州拉面的汤底是关键,它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熬制,使牛肉的味道充分融入汤中。机器拉面机可能无法达到相同的效果。
3. "食材的处理":手工制作的面条和牛肉可能更注重食材的新鲜度和处理工艺,而机器可能在这方面有所简化。
4. "口味与口感":虽然机器可以模仿出类似的手工拉面,但可能无法完全达到手工拉面的口感和风味。
总的来说,机器拉面机虽然可以制作出类似兰州拉面的外观,但可能在味道和口感上与传统的手工兰州拉面有所差异。如果追求正宗的牛肉面味道,传统手工制作仍然是最为推荐的方式。
相关内容:

经过6年的概念开发和产品规划、详细设计、小规模生产等阶段,李万祥设计的第四代拉面机于2016年正式投产销售。图为李万祥和机器的合影。 艾庆龙 摄
中新网兰州9月27日电( 艾庆龙 杜萍)“机器可以输出细面、二细、炒面、韭叶、宽面(柳叶)、烩面和刀削面等12种面条。”拥有40件国家授权专利的兰州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李万祥指着拉面机说,此机器摆脱了兰州牛肉面对人工技术的依赖,使常人也可成为大厨,做出一碗口感筋道的兰州牛肉面。
兰州牛肉面,始于清朝嘉庆年间,是一道常见的面食,它具有“一清、二白、三绿、四红、五黄”的特征,并以肉烂汤鲜、面质精细而蜚声中外,而做出一碗爽口的牛肉面则需要拉面师掌握超高的技术。

拉面机可“拉出”12种面条。图为机器正在生产宽面面条。 艾庆龙 摄
“传统手工制作过程中,因劳动强度较大。”在面馆吃饭的时候,李万祥注意到拉面师在后堂高温环境下满头大汗,工作费力费时,便萌发制作一台拉面机的想法。
在随后的3个多月中,李万祥沉迷于设计中,他按照擀面杖的原理,设计出第一代拉面机,由一个挡板把面送到一个大的滚筒下反复擀,再挤压成粗细不同的面条。“理论可行,但实际实践中,问题过多,只能‘回炉重造’”。
此后,李万祥一有空闲时间便“扎进”牛肉面馆的后堂,学习、钻研拉面师的动作。“机器拉面怎样才能筋道、好吃?”成为了他的日夜思考的问题。

图为李万祥和同事、学生在设计拉面机时所获的发明专利书。 艾庆龙 摄
“不仅是技术难以攻克,而且运行资金也遇到了困难。”李万祥告诉记者,机器的零件需定制而成,而厂家又不愿意生产数量少的零件,“只能加价生产,原本价值50多元的零件生产成本则高达300多元”。
为解决资金和零件生产的问题,抵押房产、银行贷款、借钱……李万祥想尽办法筹集500多万元,建成工厂,并与学校同事和学生一同钻研技术。李万祥坦言,人员的增加,使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分项处理,“期间共获得8件国家专利”。
谈及设计过程,李万祥说,拉面机从2010年设计到2016年投产销售,资金始终“只出不进”,而专利技术仅是一纸空文,无法实现量产,致使原本支持研发的家人也开始反对。他在安抚家人的同时,一人又身兼设计、生产、财务等岗位,“每天疲于奔命”。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6年的概念开发和产品规划、详细设计、小规模生产等阶段,2016年第四代拉面机正式投产销售。
“兰州当地6名‘拉面名师’组成的团队前来挑战,比拼中,机器一分钟可输出6至8碗拉面,面条口感与手工拉面不分伯仲。”李万祥介绍,拉面机器平均每年销售100多台,主要销往国内的东北、华北地区以及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
如今,在工厂内,李万祥俯身在案桌上,不时写写画画。“如今的产品主要针对商铺和食堂。”他透露,正在设计一款家庭式自动拉面机,使食客借助机器,在家便可实现制作和品尝地道兰州牛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