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TOYS计划在香港上市的消息引起了市场的关注。根据公开资料,52TOYS在玩具市场的市占率仅为1.2%,其六成以上的营收依赖于授权的IP(知识产权)。
以下是关于52TOYS冲击港股的一些关键信息:
1. "市占率":52TOYS在玩具市场的市占率仅为1.2%,这意味着在庞大的玩具市场中,52TOYS的市场份额相对较小。
2. "营收结构":52TOYS的营收结构中,六成以上来自于授权IP。这表明,52TOYS对特定IP的依赖程度较高。
3. "上市计划":52TOYS计划在香港上市,希望通过上市融资扩大业务规模,提升市场竞争力。
4. "市场竞争":在玩具市场中,52TOYS面临着来自国内外众多品牌的竞争。如何提升自身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将是52TOYS面临的重要挑战。
5. "授权IP":52TOYS的授权IP主要包括国内外知名动漫、影视、游戏等领域的IP。这些IP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助于提升52TOYS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6. "未来发展":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52TOYS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a. 拓展产品线,满足不同年龄段消费者的需求。
b. 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c. 深化与授权方的合作,确保优质IP的持续供应。
d. 创
相关内容:
周末,汇集多个潮玩店铺的朝阳大悦城颇为热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看到不少消费者在52TOYS的娃娃机前抓蜡笔小新,而不远处的泡泡玛特人气更旺。据消费者陈小姐介绍,52TOYS的盲盒玩具比泡泡玛特售价要便宜一些,而且基本不限量,“它家最有名的就是蜡笔小新。”
5月23日,北京乐自天成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简称“52TOYS”)递交招股书,准备在港交所上市。该公司是继泡泡玛特、布鲁可之后,又一家奔赴港股的IP玩具公司。
与泡泡玛特国内400余家门店相比,52TOYS线下品牌店数量并不多。截至5月中旬,国内仅剩5家,比去年年底减少了5家。招股书中,52TOYS透露,未来几年,其计划在中国市场开设超过100家自营品牌店。相比之下,52TOYS在海外授权的品牌门店数量已达16家。
IPO前夕,52TOYS刚刚完成最新一轮融资,投后估值42.73亿元。而泡泡玛特目前市值为2952亿港元,另一家港股上市企业布鲁可市值为394亿港元。
赴港上市前夕,万达投资1.44亿入局
52TOYS成立于2015年,比泡泡玛特晚了5年。那一年,泡泡玛特还处于潮流杂货铺阶段,完成了第四轮融资,但经典IP“MOLLY”要等到2016年才问世。
同样作为一家IP玩具公司,与泡泡玛特主打“潮流玩具”不同,52TOYS将自身定位为“收藏玩具”,旗下拥有静态玩偶、可动玩偶、发条玩具、变形机甲及拼装玩具、毛绒玩具、衍生周边等品类。截至目前,52TOYS产品SKU(库存量单位)超2800个。
据了解,52TOYS的两位创始人都是玩具界的资深玩家。其中,CEO兼总经理陈威早在20世纪末就涉足玩具行业,曾先后长期获授万代和麦克法兰等国际玩具品牌的经销权;另一位创始人、总裁黄今,拥有十多年的行业经验,曾联合开发著名桌游《三国杀》。
自成立以来,52TOYS已获得多轮融资。天眼查显示,其交易金额超过5亿元,投资方包括澳银资本、启明创投、三千资本、新瞳资本、中金资本等。其中,2021年,52TOYS完成了4亿元的C轮融资,由兼固资本独家投资完成。
但真正引发行业关注的,是今年5月万达电影的入局。5月12日,万达电影发布公告,宣布其全资子公司影时光与关联方儒意星辰共同投资52TOYS(北京乐自天成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1.44亿元,收购52TOYS老股并认购新股,合计持股7%。
业内认为,万达电影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影院线运营商之一,拥有丰富的IP资源,正拓展衍生品业务,挖掘IP的长尾价值,从而减少对电影票房单一业务的依赖。而52TOYS具有开发国产影视IP衍生品的能力和经验。2023年,52TOYS推出多款与《流浪地球2》联名的变形机甲玩具,引发市场关注。
“影视衍生品的生命周期往往与电影热度高度绑定。”据潮玩领域资深从业者汪岳表示,能成为爆款的影视IP往往可遇不可求,比如52TOYS就曾错过《哪吒》系列IP,而拿到授权的泡泡玛特,相关产品一度售罄。“潮玩企业一定要做到稳、狠、准,才能延长影视衍生品的销售周期、提升复购率。”
招股书显示,目前52TOYS股权结构相对集中,陈威持股为19.03%,黄今持股为9.69%。一致行动人(包括陈威、黄今及执行董事兼副总裁柏洁)、曾女士(陈威的配偶)及天津棠棣之华构成公司的最大单一股东集团。
依赖“蜡笔小新”,授权IP营收占比超六成
虽被业内称为“第二个泡泡玛特”,但52TOYS的业绩与泡泡玛特相比,仍是“小巫见大巫”。
52TOYS近几年的经营业绩处于“增收不增利”的困境。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4年,其收入从4.63亿元增至6.3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16.7%,但同期净亏损却从171万元扩大至1.22亿元。尽管2023年和2024年经调整利润分别为1901万元和3201万元,但盈利能力仍显薄弱。相比之下,泡泡玛特2024年营收高达130.4亿元,经调整净利润34亿元,仅爆款LABUBU所在的THE MONSTERS系列营收便是52TOYS全部IP总收入的5倍。

52TOYS招股书截图。
汪岳认为,52TOYS的亏损问题与其居高不下的销售成本及IP结构存在短板有关。数据显示,2024年,公司销售成本同比增加31.9%,其中IP授权成本占比12.1%,为4576万元,比上年几乎翻倍;受高成本拖累,其毛利率仅为39.9%,远低于泡泡玛特的66.8%。
截至2024年底,52TOYS手中握了百余个IP,但自有IP仅35个,如猛兽匣、胖哒幼(Panda Roll)等。数据显示,其自有IP收入占比仅24.5%,且缺乏爆款支撑。以猛兽匣为例,虽推出超160款SKU,但累计GMV仅1.9亿元,与泡泡玛特单个IP动辄数十亿元的营收相去甚远。

52TOYS招股书截图。
“52TOYS卖得最好的是蜡笔小新、猫和老鼠等系列,但这些均为授权IP,需要支付较高的授权费,压缩利润空间。而且核心授权IP如蜡笔小新等,均非独家获得授权,且面临续约风险,一旦未能续签,将直接冲击营收基本盘。”汪岳坦言。据了解,52TOYS的蜡笔小新、迪士尼系列及猫和老鼠等IP授权多数将于2025-2027到期。
泡泡玛特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强大的自有IP矩阵。2024年,泡泡玛特的自主产品收入占比达到97.6%,其中自有艺术家IP收入占比为85.3%,这不仅降低了成本,更赋予其对产品开发和定价的绝对掌控权。反观52TOYS,授权IP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50.2%攀升至2024年的64.5%,依赖度逐年加深。
赛道拥挤,52TOYS市场份额仅占1.2%
52TOYS的对手并非只有泡泡玛特。
近年来,IP玩具市场增长潜力巨大。根据灼识咨询,中国IP玩具2024年GMV市场规模为756亿元,预计于2029年增长至1675亿元。企查查数据显示,国内现存潮玩相关企业2.08万家。2024年全年注册9115家相关企业,同比增长30.27%,创注册量新高。
根据招股书中援引的灼识咨询报告,按照GMV计算,在中国IP玩具公司里,52TOYS的GMV只有9.30亿元,排名第三,位居泡泡玛特(87.2亿元)和布鲁可(43.0亿元)之后,市场份额仅占1.2%。
排在第二的布鲁可,主打积木玩具,成立于2014年,于2019年正式进军拼搭角色类玩具市场。今年1月,布鲁可港股上市,目前市值达394亿港元。2024年布鲁可销售收入22.4亿元,同比增长155.6%,但年度亏损约4亿元,同比扩大91.8%。
布鲁可也存在过度依赖一两个授权IP的短板。其虽拥有50个IP,但授权IP奥特曼、变形金刚、英雄无限及假面骑士几乎撑起2024年约九成收入,其中奥特曼收入约11亿,占总营收的一半。
业内认为,即使是泡泡玛特,爆款的横空出世也具有一定偶然性。中国社科院教授、研究员魏翔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潮玩乘上了当下“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转型的春风,但目前仍为“可选型服务”,如果不能进入“必选”的服务消费领域,无论是泡泡玛特还是其他潮玩都难以长红。“潮玩赛道拥挤,年轻人的口味飘忽不定,从目前市场竞争者情况来看,打败泡泡玛特的,大概率不是另一个潮玩品牌,而是某一个满足精神需求的服务型消费品类。”
52TOYS也在招股书中指出,IP玩具行业竞争激烈且相对分散,要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发展壮大并脱颖而出,“不仅取决于产品创新,还取决于与IP相关的能力,如筛选、开发和商业化,以及生产质量和有效的营销措施。”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曲筱艺
编辑 杨娟娟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