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夜星球"这个概念听起来像是一个科幻或比喻性的表达,可能指的是一个没有夜晚或者人们很少睡觉的地方。如果将这个概念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那么“人类正在丢失睡眠”可能意味着以下几点:
1. "城市化与光污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夜晚的灯光越来越亮,这可能干扰人们的生物钟,导致难以入睡。
2. "电子产品的普及":智能手机、电脑、平板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使得人们在晚上也难以摆脱屏幕的诱惑,影响睡眠质量。
3. "工作压力":现代社会的工作压力增大,许多人加班加点,导致晚睡。
4. "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如晚睡晚起、缺乏规律作息等,都可能影响人们的睡眠。
5. "健康问题":一些健康问题,如失眠症、焦虑症等,也可能导致人们睡眠不足。
为了改善睡眠质量,以下是一些建议:
- "规律作息":尽量保持每天同一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
- "避免晚上使用电子产品":睡前至少一个小时停止使用手机、电脑等。
- "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和适宜的温度。
- "放松身心":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帮助身心放松。
- "适量运动":规律的身体锻炼有助于改善睡眠。
总之,虽然“不夜星球”可能是一个比喻,但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影响睡眠的因素。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习惯
相关内容:
■冷雨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在我看来,诗人顾城《一代人》的这两句诗,所描述的远远超出了一代,也超出了人,可以说是整个地球生命的缩影,是生命演化漫长历程和必然方向的写照。在几十亿年的地球历史里,凡有阳光到达的地方,就有生生不息的向往,直到人造光的出现。确切地说,从现代工业照明的出现开始,事情似乎渐渐走向了反面。
被照亮的星球
1882年,纽约,曼哈顿下城,距布鲁克林大桥不远的珍珠街255-257号的一栋建筑里,曾发生过人类历史上最低调又最重大的变革之一。如今,墙面一块不显眼的铜牌告诉人们,这里是世界上第一个集中化的商业发电站,由托马斯·爱迪生筹建,来为他于1879年研制成功并申请专利的碳丝灯泡提供所需的电力。自此,地球的夜晚变得一天比一天灯火通明、绚丽辉煌。
瑞典生物学家、蝙蝠研究专家约翰·埃克洛夫在《黑夜宣言:关于光污染对古老生命节律的威胁》一书中揭示道:我们如此热衷于照亮我们的星球,其原因之一是我们对黑暗的恐惧。人类是以视觉为主的动物,人类活动依赖于光,光是生存的保障,也是安全的保障。黑暗是光明之缺失,恐黑是深植于人类生理基因和文化传承的自然反应,是人类生存的本能反应。我们受限的夜视力会让我们对隐于黑暗中无法辨认的一切产生恐惧。身处黑暗中时,人们更加害怕孤独,渴望陪伴,即使是盲人。从理论上讲,盲人比正常人更适应黑暗,但如果他们了解到关灯或是天黑的信息,也会在黑暗中滋生被冷落的感觉。恐黑,可以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
因此,在自然的光亮之外,人们很早就利用火来照明,从火把、火堆,到蜡烛,到煤气灯、煤油灯。因为火的局限性,它对人类作息规律的影响并不大。在雷诺阿描绘19世纪巴黎夜生活的油画中,我们看到人造光在城市延伸:街道两旁高耸的煤气灯柱、红磨坊上方悬挂的枝形吊灯,入夜时分,人们提着点亮的灯笼走出家门,走上街头,灯光沐浴整个城区。瑞典画家尤金·扬森笔下斯德哥尔摩的夜晚则是在电力普及之前“油(气)电混合”的景色:街道上已有零星的电灯照明,而昏暗的煤气灯倒影在水中,深蓝色的天空笼罩着漫长的夏夜。“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现代世界的人们与《古诗十九首》中的中国古人一样,在易逝的光阴和片刻的欢愉之间流连忘返。人造光映照出城镇的面貌,并重塑人类的生活,人们开始向着夜间活动沉浸,并且越睡越晚。
无疑,电力是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最具革命性的发明之一。正如埃克洛夫所说,电力推动工业发展,工作条件改善,同时带来商业和娱乐的繁荣。商店营业时间延长,灯火通明的商店橱窗里摆放着诱人的商品。接着,电视机出现了,随后是居室和楼厦间肆意闪烁的荧光屏,以及人手一部的智能终端。城市像火光,吸引着人们如飞蛾一样涌入;未来如明灯,或说,明灯就是未来。人类自古至今想要征服黑暗的愿望实现了。谁会在这种时候想到灯光也会带来伤害?爱迪生被当作“点亮黑夜”的英雄受到世人景仰,人人都朝着被灯光点亮的未来阔步前进。
人类照亮世界的执念,使我们的地球从外太空看来,如同一个在宇宙的黑暗中熊熊燃烧的火球。每一座城市、每一条街道都蜿蜒出漫长的灯带,到处都是明晃晃亮着灯的办公室,外立面被照得通明的商店、场馆和工业区、物流仓库,乃至人迹寥寥的停车场。埃克洛夫认为,这是我们已经进入了人类活动主宰地球的人类世的最明显标志之一。然而,可悲的是,在我们人工打造的明亮天空下,星星消失了,银河变成了遥远的记忆,人类仰望天空时壮观的天穹景象——流星闪耀、极光舞动,都将渐渐远去。随之亦将消失的,会不会还有大哲学家康德心目中的道德法则?
光污染对古老生命节律的威胁
技术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为人类带来了福祉,从现实意义和象征意义上照亮了人类,但同样明显的,是随之而来的过度消费、资源耗竭和生态衰退等恶果。光污染,即过度使用的人造光对自然生态发展前提的改变,是迄今为止依旧被低估但后果越来越严重的一个例子。
埃克洛夫在《黑夜宣言》中引用的数据显示:如今,人工照明已占到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1/10,其中仅有很小一部分光是直接为人类服务的,大部分光都是用来照亮街道、外墙和溢向天空的;欧洲和美国的相关研究表明,方向不当和不必要的强光,已制造出相当于大约2000万辆汽车的碳排放量;自2017年起,全球光污染以每年2%的幅度在增长。
“光污染”一词最初由天文学家所创,如今,所有研究夜晚消失的各学科领域专家,包括生态学家、生物学家、神经学家都在使用它。它关乎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体,包括人类。从地球诞生的那一刻起,日升日落,昼夜更替,所有生物都通过调整细胞内置的物理机制,与昼夜的节律协调工作,这就是所有生物普遍遵循的古老又基本的规律——生物钟。生物钟通过明暗变化启动,整个自然界无不受控于自然光的微小差异,即使没有周边环境的信息,生物内部机制也会持续摆动,以大约24小时的稳定节奏滴答作响。所有生物,无论其物种属性、栖居地点或生命周期如何,都具备相同的机制,这个机制适用于25亿年前的蓝藻,直到今天的蝙蝠和人类。
昼夜的节律一直不受干扰地缓缓运行着,直到灯泡的发明。如今,路灯、墙面射灯等正以令人不安的速度增长并压制着夜晚的自然光,从而彻底动摇了地球古老的生命节律。人造光掩盖了自然环境中色彩的光泽和变化,进而扰乱了生物在自然界活动的秩序:鸟儿开始在半夜鸣唱,海龟的幼崽找不到大海的方向,珊瑚神圣的月下交配仪式也变得越来越罕见。
埃克洛夫警醒我们:人工照明为人类延长了白昼的时间,但同时也驱逐了夜晚的居民——它们依靠夜色的掩护觅食,交配,繁殖,并在夜晚的月光和星光指引下飞行,迁徙。当黑暗与光明交替的自然节律被城市灯光打破后,夜行性动物的生存受到了威胁。昆虫被路灯的催眠式光线吸引,不停绕圈,原地打转,忘记了采蜜、授粉,以及寻找伴侣和繁衍后代,最终筋疲力尽,甚至劳累而死。善于夜间觅食的蝙蝠,即使饿死,也不敢贸然飞进强烈的光柱中捕捉飞虫。夜行的鸟类一旦进入城市楼群,各种灯光、反光玻璃和障碍物就像迷宫一样将它们困在其中,中断迁徙的遥远路程。植物同样在劫难逃。春天,城市灯光加快了树木的苏醒,缩短了其休眠期,新芽提前绽放,做好了迎接夏天的准备。若此时一场倒春寒袭来,新长出的嫩芽往往就此夭折。蕾切尔·卡逊笔下“寂静的春天”,竟不再是因为DDT,而是因为人类城市的过度照明。不夜星球,终成一曲生命悲歌。
从“不敢睡”到“不能睡”
过度照明摧毁的不仅是动植物的生命节律,还有人类的夜晚和睡眠。人类是典型的昼行性动物,我们不适应在黑暗中进行复杂高级的活动,因为我们的感官太有限,而且大脑需要足够的睡眠才能处理周遭世界带给我们的印象。因此,当夜幕降临,我们开始犯困,行动也迟缓下来。松果体中活跃分泌的褪黑素,让我们随时准备进入睡眠状态。
然而,电灯结束了事物的自然秩序。自爱迪生起,人类开始由自己,而不再由地球的自转,决定何时是“夜晚”,何时是“白天”,轻松地从这个星球的24小时昼夜交替中解脱了出来。一个轻松拨动的开关就可以控制光明与黑暗的转换,进而控制我们的作息、清醒和睡眠。这与《圣经·创世记》中的“神说要有光,便有了光”相比,似已无限接近。充满现代室内世界的人造光终止了通常由褪黑素在傍晚激增所带来的生物时间推进,现代人类的睡眠在夜晚的跑道上延迟起飞。
“失眠是现代社会面临的最紧迫、最普遍的医学问题之一,但很少有人会这样提及、承认这一重担,或是认为需要采取行动。”英国神经生理学博士马修·沃克在《我们为什么要睡觉?》一书中写道。但他不满足从医学上解决问题,他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我们为什么要睡觉?”从进化的角度来说,当你睡着的时候,不能采集食物,不能与人交流,不能寻找配偶或繁殖后代,不能养育或保护你的后代,更糟的是不能自我保护——睡眠会让你更容易被捕食。因此,睡眠无疑是人类令人困惑的行为之一,甚至被认为是进化中的重大错误。
经过20余年的大量探索,沃克充分证实了睡眠的各种益处和功能:帮助我们保持一个清醒的大脑,学习,记忆;帮助我们稳定情绪,保持心理健康;帮助我们对抗肿瘤,抵御疾病;帮助我们控制体重,增进营养;帮助我们降低血压,保持一颗健康的心脏;最终帮助我们对抗死亡:“要想使我们的大脑和身体健康恢复到每天的最佳状态,我们唯一能做的也是最有效的事,就是睡觉,它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对抗死亡的最佳办法。”然而,在如今被照亮的黑夜里,人类面临的问题不再是“不敢睡”,而是——“不能睡”。
失眠的原因有很多,但过度的或不恰当的照明是其中较为普遍的一个。当光以支配和侵入的姿态出现,不仅导致生态失衡,也导致人类个体的内部失衡。如果说人工照明借助可调制的LED灯将得到缓解,那么在信息时代大量蓝光LED屏的智能终端和电子设备似乎危害尤甚。手机令人无法从忙碌的、焦虑的、反复思考的大脑活动模式中脱离出来。夜晚睡不着,白天醒不来,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渴望着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事物:一个充满自然深度睡眠的宁静夜晚。沃克借夏洛蒂·勃朗特的箴言感慨道:“一颗焦躁的心使人难以入眠。”
睡眠的终结和反抗
北美西海岸每年都有几百种候鸟沿着海岸线长途迁徙,人们发现,其中一种白冠雀保持清醒的能力非同寻常,在迁徙途中可以长达7天不眠不休。美国国防部投入巨资研究这种鸟类,想找到一种办法,创造一种不用睡觉的士兵。在五角大楼的牵头下,多个实验室正在尝试发明无眠技术,包括神经化学药物、基因疗法和穿过颅腔的电磁刺激等。
由此,美国社会学家、文化理论家乔纳森·克拉里敏锐地意识到:现在的科学探索并不是要找到刺激清醒度的方法,而是要降低身体对睡眠的需要。从历史看,与战争相关的发明创造最后都将应用于更广泛的社会领域,无眠战士之后就会有无眠工人和无眠消费者,最终,无眠产品将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并且成为大多数人的生活必需。“24/7式的市场与支撑持续工作和持续消费的全球建制已然运转多时,然而现在,一种新的人类主体正在形成,与24/7体制更紧密地配合起来。”克拉里在《24/7:晚期资本主义与睡眠的终结》一书中指出。
睡眠剥夺(“不让睡”)作为一种审讯酷刑,可以追溯到许多世纪以前。但其系统地运用,却与电灯和持续扩音手段的出现相伴而生。人工照明对于能源的消耗和对于生态的破坏,在此变得微不足道:在无休止的全球交换和循环系统中,光照的权力本质更加凸显。强光制造的睡眠剥夺,造就了一个缺少关怀、保护或慰藉的世界;在这个只有光明的世界中,可怜的、百依百顺的主体状态被生产出来,没有间歇,持续运行,以顺应市场、信息网络等系统的不间断运作。克拉里认为这是一个典型的机器世界,生命停摆,睡眠不再是必然和必要的事情,因为它本质上不能带来效益:睡着的人既不能生产,也不能消费。
在全球化的当下,睡眠似乎正变成了不合时宜的怪胎和危机的渊薮。在全球化论者的新自由主义范式里,只有失败者才睡觉。埃克洛夫、沃克都提到的关机比喻,克拉里对此揭示道:“开机/关机的对立逻辑过时了,以致没有什么能够彻底关机,也不存在真正的休息。”“永远都在做着什么,在移动,在改变——这才能给你带来声望,而不是稳定,后者往往是无所事事的代名词。”我们的星球被重新想象并塑造成了一个永不停息的工作场所,或一个永不打烊的购物中心,“24/7的世界昼夜通明。”
克拉里在全书末尾,畅想“以睡梦为开端的”“一个没有资本主义的未来”。“这意味着睡眠是一种彻底打断,拒绝全球资本主义无以复加的重量;也意味着在睡眠这个日常生活中最平凡无奇的地方,可以一再上演更重要的开端和新篇章。”睡眠于是不仅仅是一个个人事件和医学事件,睡眠即反抗。
无独有偶,韩炳哲在《沉思的生活,或无所事事》(陈曦译,中信出版集团2023年出版)一书中,除了继续对绩效社会中充满行动激情、在自我成就与自我剥削中燃尽(倦怠)的绩效主体进行批判外,也阐述了无所事事(无聊和睡眠)的存在意义。他认为睡眠是身体放松的极致,无聊是精神放松的极致。新自由主义把绩效强制、优化强制延伸到睡眠里,睡眠和梦,因为没有效率而被取消,但——“睡眠和梦是真理钟爱的场所”,是把生命纺织成线、编织成网,以成其存在和驻留的艺术。
莎士比亚曾说:“我们由制梦的材料/制成;我们短暂的浮生/由睡眠萦绕。”
保卫黑夜。保卫睡眠。
来源: 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