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母婴室管理,实现从“有”到“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政策法规建设":
-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母婴室的设置标准、使用要求和管理职责。
- 对公共场所母婴室的设置进行强制性规定,确保所有公共场所均能提供符合标准的母婴室。
2. "规划与设计":
- 根据不同场所的特点,合理规划母婴室的位置、面积和设施。
- 母婴室内应配备婴儿护理台、婴儿床、哺乳椅、垃圾桶、洗手池、换尿布台等基本设施。
- 优先考虑母婴室的无障碍设计,方便残障人士使用。
3. "管理与维护":
- 建立母婴室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责任主体,确保母婴室24小时开放。
- 定期对母婴室进行清洁和消毒,保证母婴室内的卫生和安全。
- 加强对母婴室使用情况的监控,及时处理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 "宣传教育":
- 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母婴室的重要性,提高公众对母婴室的关注度。
- 加强对公共场所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母婴室管理的认识和责任感。
5. "技术创新":
-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智能监控、自动感应设备等,提高母婴室的管理效率和便利性。
- 探索母婴室与其他公共设施的融合发展,如与公共卫生间、休息区等
相关内容:
母婴室是在公共场合为哺乳、喂食、清洁排泄物等一系列育儿行为提供便利设施的空间。近年来,多地纷纷出台政策推动公共场所母婴室的建设与普及。然而,有记者近日走访多个公共场所的母婴室发现,尽管母婴室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不少母婴室仍存在功能定位模糊、与无障碍卫生间共用空间等问题。

随着社会各界对母婴权益的重视,在公共场所建设母婴室逐渐形成社会共识,并成为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的《母乳喂养促进行动计划(2021—2025年)》要求,到2025年公共场所母婴设施配置率达到80%以上。目前,各地母婴室的建设已初具规模,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仍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实现母婴室从“有”到“优”的健康发展。
从各方反馈的意见来看,当前相关建设标准不够细化,缺乏明确规范界定母婴室的空间布局、设施配备以及功能分区等关键要素,导致各地在建设过程中随意性较大。部分公共场所管理方对母婴室建设重视不足,未充分从保障母婴权益的角度出发去规划和建设母婴室,再加上日常管理粗放,造成很多母婴室未能正常使用和得到维护。
由此可见,母婴室建设规划不仅需要“量”的积累,更需要“质”的提升。母婴室必须有清晰的功能定位,设计和使用应以母婴的实际需求为核心,不能简单地只要求提供“带尿布台的卫生间”,甚至与无障碍卫生间混用。母婴室的基本配置标准仍需明确。合规的母婴室应具备独立的空间、舒适的座椅、清洁的设施及必要的隐私保护措施,确保母亲能够安心、舒适地进行哺乳和护理。
在法律规范层面,应明确规定母婴室保持独立性和专用性,确保空间独立、配套设施齐全、功能专业。各地公共场所在规划建设时,可将母婴室设置在相对独立且安静的区域,设计明显的指示标识,内部设施和服务必须满足母婴的基本需求。
在日常管理方面,公共场所管理方需承担起主体责任,严禁挤占、滥用、混用母婴室等行为,保障室内的清洁卫生、确保消耗用品充足。相关职能部门应定期巡检,对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母婴室责令整改,对屡教不改的进行处罚,共同营造良好的使用环境,提升母婴室服务质量,助力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