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营销领域,利用人类的一些弱点来吸引消费者是常见的策略。这种做法在商业上被称为“心理操纵”或“营销心理学”。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策略:
1. "从众心理":人们倾向于模仿他人的行为,特别是当看到其他人都在做某事时。营销者会利用这一点,通过展示大量用户或知名人士的使用案例来吸引消费者。
2. "稀缺性":人们通常认为稀缺的物品更有价值。营销者会通过限时折扣、限量版产品等方式来制造稀缺感。
3. "恐惧心理":营销者可能会利用人们对健康、安全或社会地位的担忧,通过强调潜在的风险或机会来推动购买。
4. "权威效应":人们倾向于信任专家或权威人士的意见。营销者会利用这一点,通过邀请知名人士代言或展示专业认证来增加产品的可信度。
5. "社会认同":人们希望被社会接受和认同。营销者会利用这一点,通过强调产品与目标消费者群体的联系来吸引他们。
6. "冲动购买":营销者会通过创造冲动购买的环境,如使用强烈的色彩、音乐或促销活动来刺激消费者的即时购买。
虽然这些策略在商业上可能有效,但将它们描述为“奸商”可能过于负面。关键在于如何使用这些策略。如果营销者能够以诚实和透明的方式使用这些策略,那么它们可以成为推动积极变革的有力工具。
以下是一些关于如何负
相关内容:
什么是弱点营销?
现实中,人性的弱点不少:贪婪、恐惧、嫉妒、懒惰、好色、贪慕虚荣、难抵诱惑、害怕孤独、热爱免费、重视等级、迷信专家、崇拜名人、喜随波逐流……关于人性的一切弱点,正在被消费社会利用和营销。
一、免费:贪便宜,谁能不贪便宜呢?只要你曾经消费过,你就一定在各路商家的打折、免费试用活动中掉入过陷阱。比如:“零元购机”,没有消费者能精明过商家。
二、VIP:2011年,某市场研究公司曾以500名消费者为样本进行调查,其中19%的受访者有5张以上的VIP卡。29%的受访者承认,通过预存一定的金额换来了VIP;35%的受访者为了晋级为VIP曾发生不必要的消费。
三、饥饿营销:比如,iPhone4的外观设计被苹果严防死守了30个月;《金陵十三钗》先后发布了多款电影海报,却直到最后一款才出现女主角的一个背影,期间,两配角演员因为在微博上公布了上妆照还被解雇。而关于核心内容的猜测客观上则在受众中进行着一场口碑传播。
四、民族牌:就像现在微博上流行的“不转不是中国人”,90年代几乎所有的家电品牌都打过民族牌——长虹的口号是“以产业报国、以民族昌盛为己任”,海尔的广告词是“海尔中国造”,创维彩电则直接说“创维情 中国心”。在那个“中国可以说不”的年代里,这些品牌几乎都大获成功。不过十多年后,当人们的选择更单纯时,这些品牌开始知难而退地舍弃民族牌了。
五、外国经验:挂类似外国名的品牌,味千拉面,培芝牛初乳,施恩奶粉,澳优奶粉,法国合生元,卡姿兰彩妆,卡尔丹顿,鸿星尔克,库奇酷派,阿尔皮纳,博西尼橱柜,欧典地板,Nicefeel家居,欧时力,丽蓓卡,马克华菲,曼娅奴,香武仕音响,骆驼鞋,都是国货。
六、名人效应:看见金城武拿着一瓶绿茶特别帅地喝掉了,我们跃跃欲试。看见吴彦祖抹一点儿护肤品就能容光焕发了,我们跃跃欲试。看见范冰冰用一点儿洗发水就能神采飞扬了,我们跃跃欲试。看见王菲喝一点儿牛奶就能年轻十年了,我们跃跃欲试。
七、胸展:通过最直接的感官刺激,让你乖乖掏出金钱,这是所有情色营销的套路。无数网络游戏以情色字眼吸引你下载,但他们多数可以归为下三滥网游。
八、煽情得承认,成功学对国人的侵袭已经深入肌理了,所以也别奇怪“男人,就应该对自己狠一点”、“混不好,我就不回来了”这类煽情的广告词被当做经典文案并广泛流传。
九、标题党:著名的房地产广告“买房子送家具”,其实只是帮业主运家具的意思;“一线江景”必须把身体探出阳台才看得着; “视野开阔”潜台词就是顶楼,而“出入方便”指的则是一楼。
十、生活外包:我们都特别忙。因为工作,我们没空做饭。扫地阿姨、幼儿保姆、饭店外卖、代驾司机在我们的生活里忙忙碌碌,来来去去。
诸如此类的营销策略还有很多,由于篇幅问题就不都介绍了,下面这些你或许听说过:网购瘾、洗脑式营销、炒作营销、名牌效应、自卑式、天价式、自尊式、一站式、恐惧式。。。
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曾说:星巴克卖的不是咖啡,是休闲;法拉利卖的不是跑车,是一种近似疯狂的驾驶快感和高贵;劳力士卖的不是表,是奢侈的感觉和自信;希尔顿卖的不是酒店,是舒适与安心;麦肯锡卖的不是数据,是权威与专业。凡是搭上“生活方式”四个字,任何品牌都能变潮变炫变高端,瞬间引领时尚大潮。不管有多少生活方式是骗人的,重点是——你我还都挺吃这一套。
财富是我们的目标,经济知识的含量决定您的思维;改变命运从改变思维开始
微信公众号:现代商业知识(xiaoyiyingx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