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句话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心灵的归属感的深刻认识,即当心灵得到安宁与满足时,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感到如同在家乡一般。这句话反映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态度。在当今社会,这句话也可以被理解为无论身在何处,只要心灵安宁,就能找到心灵的归宿。
相关内容:
如果说西双版纳是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那么景洪就是镶嵌其上的璀璨明珠——这里,雨林云雾缭绕,澜沧江轻抚大地,亚洲象悠然漫步,千年贝叶经蕴藏文明密码。
近年来,作为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府,景洪市已“政府搭台、文化唱戏、百姓受益”的融合模式,让文旅经济的微光照亮了每个普通人的生活,更让“此心安处是吾乡”在这里有了具象的注脚。

曼贺纳小组一傣族民居。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故事一:“到期了我还接着租!”
夏日午后,漫步在景洪市曼弄枫街道曼贺纳小组,傣族风情浓郁。古朴的干栏式吊脚楼错落有致地掩映在热带绿荫中,雨水沿着精致的木雕纹路缓缓流淌,为彩绘的吉祥图案更添几分灵动。
农家小院里,芒果花开得正艳,杨桃压弯了枝头,一串串香蕉像月牙儿似的垂下来,还有好些叫不出名的果子散发着甜香。
吊脚楼里开着各色小店,咖啡馆飘着醇香,民宿门口挂着彩色门帘。细雨飘落,游客们撑着伞在青石板路上慢悠悠地闲逛,反倒给寨子添了几分诗意。
“曼贺纳”在傣语里是“田野上的村寨”的意思。这个传统傣寨虽处闹市,却保留着最地道的乡野气息。这些年靠着独特的傣族文化和艺术氛围,寨子火了起来——109家民宿、8家特色餐厅,一年能接待110万人次游客,村民人均收入超过4万元。
寨心最热闹的位置,46岁的邓元落正忙着给游客拿饮料。“元落百货”虽然只有十来平米,但生意红火。在记者蹲点的一个多小时里,进店买水买饮料的游客就没间断过。“现在来旅拍的游客多,天气也热,矿泉水都是整件卖。”邓元落擦着汗说,“淡季一天能卖2000块,旺季翻倍都不止。”
这个2022年开张的小店,是邓元落从外地打工回来后安身立命的营生。“早上八点开门,天黑收摊,一年能净赚好几万元。”他指着屋顶的亚洲象照片说,“景洪市烟草专卖局的客户经理常来指导,这照片就是他们帮忙贴的。”
“铺面签了5年租约,”邓元落摸着柜台笑道,“到期了我还接着租!”话语里满是对寨子未来的期待。

阳代琼正在整理货架。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故事二:“此心安处是吾乡”
澜沧江景洪市段北岸,曾经荒芜的滩涂如今焕发新生。自2013年起,告庄西双景文旅综合体在此崛起,自此成为西双版纳最受欢迎的休闲旅游胜地。
2018年,告庄西双景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其内的星光夜市更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近3000个规划有序的轻型摊点,为当地创造了6000多个就业岗位,犹如城市肌理中的毛细血管,持续为景洪注入蓬勃生机与发展活力。
距离星光夜市仅百米之遥的菩提大道上,来自四川广安的阳代琼一家已在此经营超市12年。2013年,在亲戚引荐下,阳代琼举家南迁,在尚显冷清的菩提大道租下铺面。
“那时候整条街人流量少,我们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回忆往昔,阳代琼眼中闪着光。超市开业初期生意平平,直到星光夜市开市,客流如潮水般涌来,她家的生意才日渐红火。期间,景洪市烟草专卖局客户经理时常登门指导货品陈列,这份温暖让异乡人倍感温馨。
12年来,阳代琼家的生活如同精密运转的钟表:老两口负责白天的经营,儿子则在深夜值守,直到凌晨两点夜市人潮散去才打烊。
靠着日复一日的坚守,这个普通超市不仅支撑起阳代琼全家的生计,更托起了两代人的梦想。“两个孙子上私立幼儿园的开销,全靠这个小店。”抚摸着货架,阳代琼的语气里满是自豪。更令人欣慰的是,前些年他们用积蓄在景洪市区购置了房产,终于在这片热土扎下了根。
如今经济压力减轻了,肩头的责任却更重了。每当交接班后,阳代琼总喜欢挽着老伴沿江漫步,让澜沧江的晚风吹散疲惫。当被问及心愿,这位母亲的眼神突然变得柔软:“儿子常年熬夜守店,就盼着他身体健健康康的。”简单的话语里,藏着最深的牵挂。
暮色四合时,菩提大道渐渐热闹起来。在这片被星光点亮的土地上,无数像阳代琼这样的普通人,正用自己朴实的坚守,诠释着“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真谛。
人民网记者 程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