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手机和移动设备上,许多应用为了正常工作,需要获取一些设备权限,比如访问位置信息、相机、麦克风等。然而,一些应用可能会悄悄地获取不必要的权限,这可能涉及到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的问题。以下是一些步骤,帮助您检查和关闭这些可能“悄悄授权”的权限:
### 1. 检查权限
#### Android系统
1. 打开“设置”应用。
2. 滑动至“隐私”或“权限”选项。
3. 在这里,您可以查看每个应用的权限使用情况。
#### iOS系统
1. 打开“设置”应用。
2. 滑动至“隐私”选项。
3. 选择您想要查看权限的应用,例如“定位服务”或“相机”。
### 2. 关闭不必要的权限
#### Android系统
1. 在权限设置中,找到您想要关闭权限的应用。
2. 点击应用名称,然后进入详细权限设置。
3. 您可以在此处关闭或限制特定权限。
#### iOS系统
1. 在“隐私”设置中,找到相应应用的权限设置。
2. 根据需要关闭或限制权限。
### 3. 清理后台应用权限
#### Android系统
1. 打开“设置”应用。
2. 滑动至“应用管理”或“应用信息”。
3. 选择一个应用,然后点击“权限”。
4. 在这里,
相关内容:
骚扰电话响个不停,广告短信塞满收件箱,点个陌生链接银行卡突然被盗刷……这些糟心事根源都在个人信息泄露。
天天上网却像在裸奔,防护意识必须跑在风险前面!
看那些泄露案例,往往栽在小细节上。

朋友圈晒张机票忘了打码,登机牌上的证件号和姓名全暴露。
快递单随手扔垃圾桶,住址电话被扒得干干净净。
连路边扫个来历不明的二维码,手机通讯录瞬间被后台窃取。
更别提那些免费WiFi陷阱,连上几分钟,支付密码就被黑客截走了。
信息时代,一次大意就可能变成骗子眼中的肥羊。
密码设得简单最要命。
“123456”走天下的人不在少数,一个平台被撞库,所有账号集体沦陷。
还有人心大得离谱,所有软件都用同一组账号密码,这跟把家门钥匙插在锁眼上有啥区别?
定期改密码、大小写加符号的复杂组合、不同平台用不同密码——这三板斧能挡掉大部分初级黑客。
手机换新时旧设备怎么处理?
直接恢复出厂设置可不够,专业软件能轻松恢复数据。
正确做法是先用无关电影塞满存储空间,反复覆盖三四次再格式化。
云端存身份证照片更是高危操作,黑客攻破云盘等于全家证件大放送。
重要文件本地加密再上传,多一道锁就多一道安全阀。
软件权限管理别当儿戏。

装个手电筒APP非要读取通讯录,这种越界索权的直接拉黑。
官方商店下载只是底线,安装时盯着点“始终允许”的默认勾选,定位、麦克风、通讯录权限按需开放。
长期不用的APP赶紧注销账号,减少信息暴露面。
快递地址别傻乎乎写门牌号,放驿站或代收点更安全。
问卷调查碰上索要手机号的,十个有九个在收集信息。
纸质文件处理得学学碎纸机精神,带个人信息的单据要么粉碎要么涂抹关键字段。
防护从来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习惯问题。
总有人觉得“倒霉事轮不到我”,可骗子最喜欢这种侥幸心理。
信息泄露就像温水煮青蛙,等你察觉到骚扰电话变多时,个人数据早被转手倒卖好几轮了。
把防护动作变成肌肉记忆,才是在数字世界安身立命的硬道理。
网友评论:
现在的信息泄露防不胜防啊
上次就因为在快递站没销毁面单
被推销电话轰炸了半个月
朋友圈晒娃都不敢带定位了
生怕被别有用心的人盯上

有次忘关权限
美颜软件居然在后台偷听聊天
免费WiFi绝对是大坑
连过一次后手机莫名多了十几个垃圾APP
现在到哪都只开自己流量
云端存身份证那位心真大
去年某网盘泄露事件忘了吗
重要证件还是放本地加密盘靠谱
看见要通讯录权限的手电筒APP就火大
这些无良开发者吃相太难看了
直接举报下架一条龙
快递地址从来只写到小区楼栋
具体门牌号让快递员电话联系
面单拿到手第一件事划掉电话号码
感觉自己在信息社会活得像特工
每次下APP都得研究半小时权限设置
但想到那些被网贷诈骗的案例
麻烦点也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