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感到不快和困扰的情况。要不要拉黑对方,取决于几个因素,以及你自己的感受和判断:
"考虑以下几点:"
1. "对方的态度和动机:"
"是无心之失还是恶意行为?" 是不是对方手机没锁屏、手滑了,还是故意偷拍、想炫耀或伤害你?可以通过沟通了解情况。
"事后反应如何?" 对方知道截图后是道歉、删除、删除朋友圈,还是无所谓、甚至理直气壮?
2. "截图内容的重要性:"
截图的内容是否涉及你的隐私、敏感信息、或者让你感到非常尴尬、羞耻?
如果只是普通的聊天记录或生活片段,影响可能相对较小。
3. "你们的关系:"
你们是亲近的朋友、家人,还是普通同事、熟人?
这次事件对你们关系的影响有多大?是否足以破坏你们之间的信任?
4. "你自己的感受:"
你感到的是愤怒、尴尬、被侵犯,还是仅仅是有点不悦?
这种感觉有多强烈?是否影响了你的正常生活?
"不同选择的分析:"
"选择沟通:"
"优点:" 如果是误会或无心之失,沟通可以澄清事实,对方可能会道歉并删除。即使对方态度不好,沟通也能让你表达自己的感受,
相关内容:

如果你没事刷WX,突然发现自己和某人的对话出现在了朋友圈,而且不做丝毫打码处理,你会有什么感觉?我很反感这种行为。唯一例外,对方是我熟悉亲近的朋友,我们聊的内容也只是一些嘻嘻哈哈的日常话题。比如我跟水老板就经常截图发圈互损,但那是基于我们对彼此的了解,我们内心也非常清楚,什么该发,什么不该发。但很多人的做法,明显是一种过界行为。前两天,有个关系一般的朋友在VX上问我,怎么看待某个写作导师。我回应,我跟那个导师不熟,没办法也不应该评价,你可能需要自己去了解。没想到,这位朋友把我跟她的对话截图发了朋友圈,还配文说: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参加某导师的课程,既然焱公子也不了解,那就还是先不报了吧。我平常并没有刷朋友圈的习惯,作为共同好友,水老板看到了这条圈,立刻来找我说:你得罪人了,下次说话千万要小心点。她说完,把那位朋友的朋友圈顺手发给我看。我看得一脸懵逼。我尼玛,如此客观的一段话,也能成为别人判断的依据?所以你们说,我要不要拉黑她?
我其实愿意相信,截图的那位朋友,可能并非刻意为之,大概也从来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毕竟她的字里行间,还是“抬”了我的,她认为我的意见很重要。只是不曾想过,如果那位导师看到了她的话,又会作何感想?当然,比这更过分的截图,我还遇到过很多。前年开始,我和水老板为拓展业务、提升认知,经常去参加各种学习。这里面至少有一半的钱,花得非常冤枉,因为对方交付的内容,实在是太水了。可出于基本的社交礼仪,当对方事后询问反馈时,哪怕你内心不爽,也得至少昧着良心说一句,挺好的,大开眼界。然后下一秒,你就会看到自己的评论被作为背书,堂而皇之地发到了对方的朋友圈和各种公开渠道:畅销书《能力突围》的作者、内容商业顾问焱公子也对我们的课程赞不绝口,表示大开眼界,彻底打开了认知!这种行为能理解吗?从商业角度,能。我甚至见过很多教私域流量的导师公然声称:私信对话,就是你发朋友圈,持续营销自己最佳的素材来源,没有之一。
但换位思考一下,你就知道被截图者为什么不爽。因为这种做法,让人没有安全感。我本来以为,就咱们两人,在一个密闭的小房间里,放松地说着一些贴心而私密的话。可话说完我才惊觉,原来我们在一个广场上,四周都是窥探的眼睛。更让人不爽的是,从最开始,你就是知情的。你所有诱导我的方向,所有你期望我说出的话,都是为了要截图发圈而已。你知道这世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什么?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我把你当朋友,你却从始至终,只把我当做你的私域流量和客户见证。
在识人方面,水老板比我敏锐很多。时不时她就会告诫我,你跟谁谁谁聊天时,一定要注意分寸。有些话非要说,要么语音,最好直接打电话。其实她跟我说完后,大概率上,我就不会再与那个人聊。毕竟,一个让人没什么安全感、每次都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应对的人,与其打交道真的会很累。我有个大V朋友,公众号大概有50万粉丝。半年前,她获得了跟一个知名IP合作的机会,帮助其打理新媒体矩阵。她曾感慨地对我说:对方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之所以选择我,不仅是业务能力,更是因为我嘴严,他们相信我不会透露不该透露的信息。别觉得这没什么了不起,信息疯传的当下,嘴严绝对是最优质的品质之一,也当然是一个人靠谱和职业化的核心表现。
那么是不是说,对话就一定不能截图发圈?并不是。事实上,我也经常会截图,但从来没有招来反感。因为,我一定会遵循以下原则。
原则1:告知。对方应该有知情权,这是最基本的尊重。除非对方跟你已经非常熟,像我和水老板这样。原则2:隐藏。头像、昵称、地址等隐私信息,都应该隐藏。毕竟你要展现的是内容本身,何必暴露别的不相干信息,给别人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如果是刻意展露自己认识某个大人物,这招其实非常low。原则3:筛选。聊天信息并非都要展露,毕竟你又不是在爆王校长和孙一宁的瓜。若隐若现,只露出关键信息,反而会更吸引人,也能更有效保护当事人的体验。毕竟有的话,我就是只想对你说,未必想说给其他人听。
以上难做到吗?如果你眼里不是只有流量、见证或成交,如果你发之前也会想到对方是真的关心你,拿你当朋友,是认真在给你贴心意见,我想,这就一点儿都不难吧。好好做个人,才会走得更远,对吗?
作者:焱公子,内容商业顾问,畅销书《能力突围》作者,主营IP打造及内容解决方案。私信“ip”,带你一起影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