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在过山车上也要凹造型?

这个问题有点难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因为“在过山车上也要凹造型”是一个比较主观和口语化的描述,而且涉及到隐私和观察的局限性。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这个现象:
1. "现象普遍性":在社交媒体时代,尤其是在年轻人群体中,追求视觉冲击和自我展示是很常见的。过山车这种集速度、刺激和独特视角于一体的场景,确实成为了很多人“凹造型”的好舞台。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在过山车上的照片或视频,往往带有“打卡”、“炫耀”或纯粹为了好玩的目的,这其中就可能包含刻意摆拍“造型”的行为。所以,"可以说这种现象并不罕见,尤其是在社交媒体用户中"。
2. "动机多样": "拍照打卡":为了在社交媒体上获得点赞和关注,记录下刺激又上镜的经历。 "寻求刺激与乐趣":摆出某种姿势(比如表情夸张、肢体伸展)本身也是一种参与感和乐趣的体现。 "社交互动":和同伴一起摆造型,增加共同回忆和互动。 "纯粹好玩/无意识行为":在极度刺激的环境下,人们可能会无意识地做出某种表情或动作。
3. "难以统计": "非普遍行为":虽然有人会凹造型,但绝大多数人可能只是专注于体验刺激,或者因为害怕、不适而没有精力去

相关内容:

文/地球人研究报告


以迪士尼的极速光轮为例,观测到一个人是否为过山车老手的方法十分简单:看抓拍照片


在过山车的抓拍照片中,新手大多长成这样:



而早已有经验的熟客,则已经拍起了大片:



即使在高速运转的过山车上,他们也临危不惧,时刻表现出最拽的状态。


随着生活越来越好,“精致”的标准也越来越高。现代人在过山车上,也开始要凹造型……






在社交媒体上,一种关于“过山车”的攻略开始出现。


但它不是告诉你如何快速排队,或是坐哪排体验最佳,而是教你如何在过山车上拍出最美的照片——还是通过抓拍


现在,不少热门游乐园的过山车上都有“抓拍照片”的功能:


当过山车行驶到某个位置,便会触发照相机,拍下游客当时的表情。随后在游客们游玩结束后,提供付费打印的服务。


当然,为了拍出最有趣,最值得收藏的照片,抓拍的相机通常被放置在游乐设施最惊险刺激的位置上。


而成品往往是人们面目扭曲,满脸惊骇的样子。



但一部分爱美人士,可不太能接受这种纪念品。为此,他们开始琢磨怎么在过山车上拍出美照。


迪士尼的极速光轮由于背景风格比较科幻,所以成了最好的拍照圣地。大家伙在这里开始了“硬照”比拼。



根据人们总结出的攻略,拍出好照片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多坐几次,摸清拍照的位置,随后提前摆好冷酷的表情。



幻想自己是前来执行任务的冷酷杀手,而不是身在迪士尼的游客。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毕竟很少有人能在过山车上还做好表情管理。



大多数人还都得靠一遍遍尝试,才最终得到了满意的照片。



所以那些一遍遍排队和你挤地方的游客们,倒不一定都是想来再刷的,可能只是觉得照片不太合心意。


而这个特殊爱好,其实在国内外都挺流行的。尤其是欧美地区的游乐园,总有人只为了拍出艺术照而来坐过山车。



而其成果也总让人怀疑人们是不是进的同一个游乐园……



时至今日,这也变成了过山车的常规玩法之一。对比之下,“拍照党”和“好好体验党”其实都各有各的好处——在最刺激的地方,留下最淡然的照片,这也是游乐园能给人带来的乐趣之一。


毕竟在高速运转的过山车上实现精准的抓拍,这个“特殊服务”人类用了很长时间才能实现……





过山车这种惊险刺激的玩意,至今已经演化了数百年。它最早的前身还是俄罗斯人为了寻求刺激而建造的:


最早在15世纪的俄罗斯,人们为了找乐子,打造了高约21米的雪山滑梯。人们搭乘稻草制作的雪橇,从上飞驰滑下,享受速度与激情。




而这只是如今过山车的最早雏形。真正意义上的过山车诞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洲:一个矿业公司建造了一段长达14.5 公里的下坡轨道,本意是为了运送煤矿,但在之后也开始提供给一些寻求刺激的乘客来乘坐,每次收费50美分。



在看到这门生意开始火爆之后,人们才意识到这种娱乐项目的价值,并对其进行开发和创造。


而在这期间,所谓的“过山车抓拍”并不存在。记录过山车的照片,也更多集中于其建筑本身之上——毕竟这还是个新鲜玩意。



直到20世纪开始,摄影师们才开始记录过山车乘客们的神情——但你也要足够“重要”:只有演员或者贵族才能有被拍的资格。


1933 年,威尔士亲王家人一起乘坐过山车。


在那个年代,能拍一张在过山车上的照片,已经是十足的身份证明。


英国的玛丽公主和其兄弟在过山车上的照片。


毕竟在那时,连“拍照片”都不是人人能享受到的乐趣。



随后,游乐园方也开始对普通游客提供在过山车上拍纪念照的服务。但这需要摄影师携带照相机一同乘坐,在过山车上进行拍摄。



根据一位美国过山车爱好者介绍,曾经有一段时间,游乐园会给需要拍照的乘客在座椅前安放一枚旗帜,来辨别哪些游客需要拍照。



原因很简单:游乐园没必要为不会付钱的人浪费胶片。



直到1980年后期,一些较为先进的游乐园——诸如迪士尼,才开始试着在过山车上安放定点摄像头。



但当时的摄影技术仍未发展完全。例如,没有闪光灯能跟得上过山车的速度,快门损耗过大……在经历数年设计后,真正的过山车抓拍相机才登上了历史舞台。



现如今,我们已经有了高速成像且能精准触发的定点摄像机。对于普通游客而言,在过山车上抓拍一张照片才成了人人都能享受的权利。


这才有了现如今的光景:无论有没有提前付费,摄像机都会忠诚地记录下你坐在过山车上时的表情。如果对照片不满意,还可以重复尝试下去……


而这对当代人而言,基本就意味着“可以开始整活了”。






自从意识到在过山车上可以随意拍照片后,“拍出最独特的抓拍照”成了游客间最流行的娱乐项目。


由于拍摄地点是在过山车——这个最惊险刺激的项目上,所以人们如果想要与众不同,最好的方式就是表现得十分“淡然”。



当别人在尖叫,而你在淡然处之,逼格一下就上来了。



之前还有一个这样的新闻:一位女士因为在过山车上抓拍到的照片过于独特,被多家媒体采访报道,并成为了网络红人。


因为别人在“啊啊啊——”的时候,她在——



根据采访内容,这位名为乔丹(Jordan Alexander)的女士其实是因为丈夫不愿陪自己做过山车才故意凹的这个愤怒造型。


所以,“反差感”,才是过山车抓拍照最重要的特质。基于这个概念,不少游客也完成了许多有意思的创作。



例如“下棋”就是人们最热爱的元素:



这能鲜明地衬托出你的冷静:



“我在130公里每小时的过山车上玩过游戏“,也可以成为之后十年内吹牛的好素材。



别人在狂风中呼喊,而我在冷酷结印。没人能逃过这种诱惑:



在世界上最快乐的地方,当最冷酷的硬汉,大家伙基本都抱着同一个目的。



当然或许是因为欧美地区过山车的安检不够严格,一些更离谱的照片也开始出现: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不是所有人都是为了搞怪才来拍照片的。有些情侣甚至还会通过过山车完成求婚这一终生大事。



现代科技显然提供了人们更多的权利,我们可以任意留下任何时刻的影像作为纪念。



无论照片中的我们是失态大喊,还是冷酷凹造型,它都有作为回忆的价值。



当然,只要不吐就行。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码农网专注IT技术教程资源分享平台,学习资源下载网站,58码农网包含计算机技术、网站程序源码下载、编程技术论坛、互联网资源下载等产品服务,提供原创、优质、完整内容的专业码农交流分享平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