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聊聊硬板火车票的制作过程。硬板火车票,通常指的就是我们过去在火车上或车站窗口拿到的那种有韧劲、不易折叠的纸质车票,它和现在常见的全电子或条形码票有所不同。
它的制作过程,虽然看似简单,但涉及多个环节,体现了当时的技术和设计考量:
1. "设计与印制 (Design and Printing):"
"设计:" 首先,票务部门会设计票面。这包括确定票面的主要信息,如铁路局名称、发站、到站、车次、日期、票价、座位号(或卧铺号)、票种(硬座、硬卧等)、票号、检票章位置等。设计还需要考虑美观、防伪以及信息传递的清晰性。
"印制:" 这是核心环节。过去主要依赖"胶印机"或"凸版印刷机"。
"制版:" 根据设计绘制出蓝图或进行数字制版。
"印刷:" 将设计好的图案和文字印在特制的纸张上。硬板票通常使用比较厚实、有一定挺度的"胶版纸"或"道林纸",这种纸张吸墨性好,承印力强,不易破损。
2. "覆膜或过塑 (Lamination/Coating):" 这是让硬板票“硬”起来的
相关内容:

是否有一张火车票,让你念念不忘?从最早的硬纸板票,到粉红色软纸票、磁介质小蓝票,再到现在的无纸化电子客票,火车票的变迁承载着思念,更见证着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今天,小编为你讲述,铁路硬板客票印刷机的故事。

在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展馆的一层展厅中,存放着一台较为完整的往复步进式凸版冲压式印刷机。名字听起来似乎有点复杂,说起这台机器,想必知道的人并不是很多,但是由这台机器打印出的中国早期铁路硬板客票,相信很多小伙伴都见过,一些年龄大的旅客朋友甚至还曾经使用过这种车票。


20世纪20年代,这台印刷机由德国格贝尔公司生产制造,至今已经有92年的历史了,近百岁高龄的机器到底如何打印出铁路硬板客票呢?


首先一张张未经过印刷的硬板车票由车票筒放入后,经过票门传送至正版位下方,此时正面印板下压,印出火车票的正面。同时,印刷完正面的车票继续被传送至翻票轮,翻转过来以后继续打印反面。


这台印刷机见证中华民族的屈辱与磨难,也经历了新中国的沧桑巨变。抗日战争时期,这台机器所在的衡阳印刷厂被日本人占领,20世纪40年代初为了提高印刷的数量,日本人将原来的手动轮印刷改为了电动传动,至今被改造的电机依旧保存完整。新中国成立以后,这台机器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手中,在中国铁道出版社印刷厂的前身,也就是铁道部印刷厂,继续为旅客出行服务着。

随着新型火车票的出现,印刷车票工作量得到了缓解,条形码、二维码纸车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出票的效率。

从硬板票、条形码软纸票,二维码纸车票,直到可刷人脸验证的电子客票,火车票的变迁见证着中国铁路的飞速发展,是铁路科技不断进步,时代不断发展的最好证明。
(文章来自中国铁路微信公众号,图片来自中国铁道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