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了生存、生产和管理的需要,发展出了许多巧妙而实用的测量长度的智慧和方法。这些智慧不仅体现了他们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也展现了惊人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以下是一些例子:
1. "人体作为天然的“尺子”:"
"步测(步丈):" 古人常用“步”来估算距离。根据《周髀算经》等记载,一步的长度因人而异,但大致有标准。例如,八尺为一步(约合现代1.2-1.6米,不同时期和地区有差异)。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方便易行,随时随地可用。
"寸口尺:" “寸口”指人手腕内侧的脉搏位置。古人认为从手腕到中指指尖的距离约为一尺(一说为8寸)。虽然长度不一,但作为相对标准在个人或小范围内使用。
"指测:" 用手指的宽度、长度来估测。如“一寸”、“一尺”(通常指成年人中指伸直时指尖到指根的距离)等,都是基于人体比例的相对测量。
2. "利用自然物和现象:"
"日晷(Gnomon):" 利用太阳阴影的长度来测量时间和估算距离。通过观察不同时间同一物体(如日晷的指针“晷针”)影子的长短变化,可以确定时间
相关内容:
古人在漫长的历史中,发明了多种巧妙的测量长度方法,这些方法不仅体现了生活智慧,更随着社会发展逐渐从经验性走向标准化。在我国古代还没有发明尺子的时候,古人就想出了许多测量长度的好方法,这些测量长度的方法充分展现了古人超人的智慧!
据有关资料记载,古人开始用的是一些简单的工具来测量长度。比如带一根绳子在身上,需要的时候就用它来比较长短。还有人想出,可以用身体的一部分来做测量工具,如张开大拇指和中指(或小指)两端的距离称作1柞,成人两臂左右平伸时两手之间的距离称为1度,在我国古代丈量土地的时候,也经常用步数来计算。
于是,还出现了用木板、骨片、竹片及金属板等制成的固定尺,但这些尺的尺度与我们现在的市尺长度是不相等的。我国古代带有刻度的尺子叫“矩”,相传矩(尺子)上所划分的格,是鲁班所创。鲁班对统一尺寸标准做出了巨大贡献。
“尺”在古代长度单位中的地位,类似于现在称之的“米”,“尺”的演变也就是古代长度单位标准的变迁。在周朝,曾经用过“妇女的手长”作为“尺”的标准,后人称这种“周尺”为“小尺”,简称为“咫”,由考古发现,商周时期的“尺”没有多大差别,与”尺“的象形指意(大拇指和食指叉开后的距离)相差不大,基本是17-20厘米左右。符合“以身为度”。为了使得长度测量更加标准化和统一,古人制定了各种长度单位。如商代时一尺合今16.95cm;周代时一尺合今19.91cm;秦代时一尺合今23.1cm等。这些长度单位的制定,使得长度测量更加精确和可靠。
相传我国古代大禹治水时,曾用自己的身体长度作为长度标准进行治水工程的测量。唐太宗李世民规定,以他的双步,也就是左右脚各一步作为长度单位,叫做“步”。并规定一步为五尺,三百步为一里,后来又规定把人手中指的当中一节定为“1寸”。
到了公元18世纪,人们开始感受到这种用人身体作为长度标准缺点较多,由于人的高矮不同,形成长度单位的长短不同,非常不准确。人们迫切希望找到一种长度固定的度量单位, 终于想起了地球。当时认为地球的大小和长度不会变化,如果用地球上的一段距离作为长度单位,就可以得到固定不变的度量单位。清朝的康熙皇帝,于1709至1710年在东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土地测量,由于当时的长度单位不统一,康熙皇帝规定去地球子午线1度为200里,每里为1800尺。
这些方法反映了古人对长度测量的探索和实践,尽管它们可能不如现代测量技术精确,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方法已经足够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需要。古人测量长度的探索历程,不仅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知的逐步深化,更折射出文明发展中标准化与实用性的平衡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