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公益”的未来发展,专家普遍认为应遵循“理性公益”和“科技向善”两大核心原则。这意味着在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公益事业的进程中,需要更加注重效率、透明度、可持续性以及技术的合理应用和伦理规范。
"一、理性公益:"
理性公益强调的是在公益行为中,基于事实和数据,进行科学决策和评估,避免盲目性和情绪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需求导向:" 充分调研和了解受助群体的真实需求,避免“伪公益”和资源浪费。互联网平台可以更有效地收集和整合需求信息,但最终行动仍需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
"数据驱动:" 利用互联网技术收集和分析数据,评估公益项目的效果和影响,及时调整策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更精准地识别贫困人口,更有效地分配扶贫资源。
"透明公开:" 公益组织的运作过程、资金使用情况等信息应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互联网平台可以提供信息发布和互动平台,增强公益项目的公信力。
"可持续发展:" 注重公益项目的长期发展和可持续性,避免短期行为和“一阵风”式的公益活动。互联网公益应探索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和运营模式,确保项目的长期稳定性。
"专业化运作:" 提升公益组织的专业能力,包括项目管理、财务管理、
相关内容:

由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联合各慈善组织共同召开的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于近期举行,汇集了企业、慈善组织、高校、媒体等近3000位热心公益人士共聚一堂。 夏宾 摄
由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联合各慈善组织共同召开的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于近期举行,汇集了企业、慈善组织、高校、媒体等近3000位热心公益人士共聚一堂。 夏宾 摄
中新网北京5月17日电 (夏宾)当互联网深入社会各个角落时,公益事业也正经历着“互联网+”的脱变,如何能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力量助推公益事业发展,答案能在近期举行的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上找到。
中国民政部副部长詹成付在出席峰会时说,互联网+公益慈善使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中国能够迅速推进人人公益,为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提供了全新方案。
但他也强调,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互联网领域尤其如此,但解放思想不是不守规矩,不是任性而为,公益慈善创新也不是忽悠,不是玩变戏法,而是需要在守正基础上创新,在厚德基础上创新,在尊重法律基础上创新。
法律为“互联网+公益”立下规矩方圆,那什么能让它持续发展呢?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发起人兼荣誉理事长陈一丹表示,数字时代公益发展需要理性。
他进一步称,基于个体情绪的冲动型行善,往往流于一时或一事的付出,很难持久。一时的激情感召后,捐赠者能否理性审视并认同自己从公益行为中获得的共鸣,决定了是否会将一次性的行为转化为持久的习惯。 相比之下,理性思考后的捐款决策,则是最大化去掉“情绪”因素,倡导用户捐款是基于对项目的了解和信赖,而不是一时感性冲动。
根据最新腾讯公益平台的数据可知,理性公益不仅没有阻拦用户的捐款热情,还收获了更多持久性的捐款意向。
“理性非常重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说,理性公益有很多含义,其中最重要的含义就是要从效果来检验动机。因为爱心常常是动机、侧隐之心、同情心、给社会做点好事的心。理性公益的思维方式其实对我们动员资源解决任何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我们仅仅有好心,完全不顾效果,那么最后能帮助的范围、广度、力度都是有限的。
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也把“理性”和“科技”两个关键词与互联网公益相结合。他认为,在中国做公益有三大优势,第一,科技赋能,可以帮助公益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第二,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公益和大众可以深度连接、下沉渗透和广泛覆盖;第三,理性公益正得到格外重视。
科技向善的力量在世界粮食计划署助理执行干事Ute Klamert心中尤为重要。她表示,当科技越来越成为我们为全球饥饿人口服务的核心,“数字转型”正在帮助我们以一种更高效的方式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Ute Klamert举例说,比如,移动技术帮助我们了解哪里是最需要帮助的地方,监察不断演变的情况,设计更有效的基于数据的干预措施;数字身份识别帮助我们确认谁是我们最需要帮助的人,为他们量身定做帮助计划;移动资金将人道主义现金援助转移给最有需要的人。“我们相信,充分利用新技术的方法已经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积极的变化,并将持续提高我们的运营效率,帮助我们建立更好的未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