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分别解释一下这两个问题:
"1. 什么是互联网?"
从技术层面和定义上来说:
"互联网 (Internet)",顾名思义,就是“连接起来的网络”。它是一个全球性的、巨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它通过"协议"(最核心的是TCP/IP协议族)将世界各地的、规模大小不一的、基于不同技术(如电话线、光纤、卫星、无线电等)的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
"关键点":互联网本身并不是一个单一的、中央化的网络,而是无数个相互连接的、独立的网络(称为“自治系统”或ISP)的集合。这些网络共享资源、信息,使得全球范围内的用户能够通信和访问资源。
"核心组成部分":
"硬件":计算机、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光缆、卫星等。
"软件/协议":TCP/IP、HTTP、FTP、DNS(域名解析)等。
"内容/服务":万维网(WWW)、电子邮件、即时通讯、流媒体、在线游戏、云服务等。
"简单来说,互联网就像一个覆盖全球的、极其庞大的“信息高速公路”或“数字基础设施”。" 它本身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网络结构,但承载了各种各样的应用和服务,让我们能够连接世界、获取信息、进行交流和经济活动。
"2. 老百姓眼中的互联网长
相关内容:
互联网诞生于1969年,到今天已经50年过去了,在其最初的二十年只服务于特定的人群,属于美国的因特网,并没有在社会上广泛普及。上世纪九十年代,英国人在美国因特网基础上发明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后,上网不需要专门知识和培训了,而且是免费向用户开放,全世界有条件的人都可以很方便地通过网络互联,成就了今天的互联网。互联网是人类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信息时代从此拉开大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世界的空间轴、时间轴和思想维度,大大加速了地球文明的进程。然而,当“什么是互联网”这个问题放到每个人眼前时,1000个人或许会有1000个答案,平时对其不同的理解并无关系,但如果放到讨论互联网发展这个具体语境当中时,不同层面理解上的差异则很容易造成方向上的误解和冲突。其实也简单,互联网最关键的就是“互联网”三个字,大家都知道是一张网,关键是突出“联”还是突出“互”,以及如何理解“联”。为此,我们专门梳理了普通老百姓、通信领域人士、计算机专家眼中的互联网(分三次发布),以期厘清隔阂,求同存异。
小时候,互联网像“乌龟”,你拨号很久,它慢得出奇;再后来,互联网像“蜘蛛”,降低了时空的距离,网聚陌生的新奇;长大了,互联网像“空气”,它无所不在,又如影随形。再往后,互联网可能成为身体的一部分,无时无刻,永不分离。这是笔者从普通老百姓的视角对于互联网的概括,基本上涵盖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几个阶段,从拨号龟速上网到无所不在,这个过程仅仅只用了22年,这属于互联网“联”的部分。在互联网“互”的部分,例如,老百姓说的“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其中有三项都是由互联网直接衍生出来的产品,而高铁离开了由互联网支持的信息系统显然也是不可想象的。稍微往前追溯一下,1994年4月20日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在国家支持下,经过科研工作者的艰辛努力,连接着数百台主机的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成功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链接。随后,首个全国性 TCP/IP 互联网——CERNET示范网工程开始建设,中国的互联网时代从此开启。当然,已经适应碎片化信息的中国老百姓很少会去关心离自己那么遥远的事情,在他们眼中,互联网本身已经非常具象化了,比如:一、互联网是门户网站1995年,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瀛海威”成立,它的广告语至今让人津津乐道: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可惜当时并没有太多人有能力或者兴趣找到它,大部分知道瀛海威可能都是多年后通过媒体对于这段历史的回忆。真正进入大众视野的是CNNIC成立的1997年,被公认为中国互联网元年,这一年中国早期最知名、最具代表性的三家互联网公司都呱呱落地了,它们是搜狐、网易、四通利方(新浪前身),也被称为中国互联网的前“三巨头”,从此门户网站时代开启。电子邮件是门户网站的标配,于是门户网站成了那个时候互联网的代名词,而注册了邮箱有了自己@标识的那一代中国人极有优越感,这也是中国人拥有虚拟身份和网络社交的开端。二、互联网是应用工具1997年前后,全世界都被互联网概念弄得神魂颠倒,如同不久前比特币如日中天的时候,不谈区块链概念的互联网圈内人都不好意思见人一样,做了哪个门户或者更细分的网站成了最好的圈钱方式,于是,曾经隐藏在经济危机背后的幽灵——泡沫出现了。前“三巨头”成立公司的时候恰恰赶上了整个互联网经济最为癫狂的时刻,纳斯达克指数在三年后的2000年3月站上了最高5132.52点的顶峰,比仅仅一年前的数翻了一番还多,在中国烈火烹油的网易、新浪、搜狐不失时机的在2000年先后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此时命运和他们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几乎就在他们上市的同时,泡沫破掉了。
前“三巨头”从此衰落,伴随的则是门户网站的时代的凋零,继而落幕,细分市场的垂直领域网站也曾经盛极一时,但很快昙花一现,而后以阿里、腾讯、百度为首的后“三巨头”崛起,这也开启了中国互联网实用主义的“工具时代”。QQ是即时通讯工具,百度是搜索工具,阿里是购物工具(电商平台),直到现在他们依然是无可替代的,这些从“后三巨头”的市值也能看出来,当然诸如资讯、社交、音乐等各种平台工具也是粉墨登场,不胜枚举。三、互联网是手机上的应用15年前,你登上长途工具如火车、汽车的时候,人人拿着一份报纸或者杂志;现在你无论在哪里,满眼尽是“低头族”,聊微信,刷微博,玩游戏……。2010年前后,带有垄断性质的“后三巨头”开始焦虑起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日渐普及和3G时代的到来,已经饱和的PC互联网流量如同电视一般增速放缓,继而严重收缩,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了。随着5G、宽带、WiFi等各种“联”的成本的降低,人们开始贪恋手机上的一个个应用程序并如痴如醉,手机的体积巧妙的契合了碎片化的浮躁认知需求,腾讯研发出了微信再次占领了即时通讯的高地,使用人数甚至超过了10亿,而百度、阿里也在移动互联网上积极布局,所使用的方式是借助资本的力量将各种潜在的威胁收入门下,甚至到了最后,出现了阿里、腾讯投资移动互联网公司两分天下的局面。同时新的力量也出现涌现,与阿里同台竞技的京东,内容推荐平台今日,打车软件、旅行购票、开车导航等,疫情防控期间的健康码,行程码等等,他们能够发展起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成熟,即“互”得益于“联”。(李志民,图片源自网络)

小时候,互联网像“乌龟”,你拨号很久,它慢得出奇;再后来,互联网像“蜘蛛”,降低了时空的距离,网聚陌生的新奇;长大了,互联网像“空气”,它无所不在,又如影随形。再往后,互联网可能成为身体的一部分,无时无刻,永不分离。这是笔者从普通老百姓的视角对于互联网的概括,基本上涵盖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几个阶段,从拨号龟速上网到无所不在,这个过程仅仅只用了22年,这属于互联网“联”的部分。在互联网“互”的部分,例如,老百姓说的“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其中有三项都是由互联网直接衍生出来的产品,而高铁离开了由互联网支持的信息系统显然也是不可想象的。稍微往前追溯一下,1994年4月20日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在国家支持下,经过科研工作者的艰辛努力,连接着数百台主机的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成功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链接。随后,首个全国性 TCP/IP 互联网——CERNET示范网工程开始建设,中国的互联网时代从此开启。当然,已经适应碎片化信息的中国老百姓很少会去关心离自己那么遥远的事情,在他们眼中,互联网本身已经非常具象化了,比如:一、互联网是门户网站1995年,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瀛海威”成立,它的广告语至今让人津津乐道: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可惜当时并没有太多人有能力或者兴趣找到它,大部分知道瀛海威可能都是多年后通过媒体对于这段历史的回忆。真正进入大众视野的是CNNIC成立的1997年,被公认为中国互联网元年,这一年中国早期最知名、最具代表性的三家互联网公司都呱呱落地了,它们是搜狐、网易、四通利方(新浪前身),也被称为中国互联网的前“三巨头”,从此门户网站时代开启。电子邮件是门户网站的标配,于是门户网站成了那个时候互联网的代名词,而注册了邮箱有了自己@标识的那一代中国人极有优越感,这也是中国人拥有虚拟身份和网络社交的开端。二、互联网是应用工具1997年前后,全世界都被互联网概念弄得神魂颠倒,如同不久前比特币如日中天的时候,不谈区块链概念的互联网圈内人都不好意思见人一样,做了哪个门户或者更细分的网站成了最好的圈钱方式,于是,曾经隐藏在经济危机背后的幽灵——泡沫出现了。前“三巨头”成立公司的时候恰恰赶上了整个互联网经济最为癫狂的时刻,纳斯达克指数在三年后的2000年3月站上了最高5132.52点的顶峰,比仅仅一年前的数翻了一番还多,在中国烈火烹油的网易、新浪、搜狐不失时机的在2000年先后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此时命运和他们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几乎就在他们上市的同时,泡沫破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