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得对!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天空不够美,确实和我们的拍摄方法有很大关系。别担心,掌握一些技巧,你的天空照片一定会越来越精彩!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正确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1. 选择合适的时机 (Timing is Everything):"
"日出和日落前后 (The Golden Hour):" 这是天空最迷人的时间!光线温暖、柔和,色彩饱和度高,还能拍出漂亮的轮廓光(剪影)。这是拍摄天空的“黄金时间”。
"蓝调时段 (Blue Hour):" 日出前和日落后,天空呈现出深邃的蓝色,大地景物变暗,这种强烈的色彩对比非常上镜。
"避免正午 (Avoid Midday):" 太阳光线太强、太硬,天空往往显得平淡无奇,缺乏色彩和层次。
"2. 运用合适的光线 (Leverage Light):"
"侧光或逆光 (Side or Backlight):" 让太阳处于侧面或背后,可以拍出云彩的通透感、逆光下的色彩渐变,或者利用镜头眩光创造氛围。
"利用前景 (Use Foreground Interest):" 加入有趣的近景元素(如树木、建筑、线条),可以增加画面的纵深感,让天空不再单调。光线照射在前景上会产生阴影和高光,增强立体感。
"3. 注意构图法则 (Composition Matters):"
相关内容:
关注柳侍墨,每天有收获!
阳光明媚、蓝天白云的好天气,最招人喜欢。
不过,你有没有发现,别人拍的“天空风景”,都可好看了。白云飘飘,天空湛蓝;轮到自己拍照,不是天空不够蓝,就是云朵白乎乎一片……问题出在哪里?

照片拍得不如意,一般情况下,不是手机和相机的问题。而是拍照方法没用对。本期侍墨就分享几个拍照小妙招,帮助大家把天空拍出“大片感”。一起来学习吧!

图2
时间选对,效果加倍。
天空拍得太“白”,不够蓝?你的拍照时间是不是没选对?
时间决定光线强度。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你看,清晨、傍晚,中午的光线强度,是不一样的吧?
就算是阴天下雨,白天也会比夜晚亮吧?
火烧云也只有傍晚有,对不对?
所以天空和云彩的亮度和色彩,也会受到时间的影响呀!

图3
清晨日出后,和傍晚日落前,这两个时间段的光线,是最为柔和的。
阳光会呈现出温暖的橘红色,就像一个天然的氛围灯,让人感觉温馨又舒适;
太阳距离地面的位置不高,容易在景物上留下柔和和侧光。我们也很容易拍到,拉长的影子;
天空在阳光的作用下,也会呈现出深邃的蓝色。
选择在这两个时间段拍照,就能轻松拍摄出“梦幻蓝”的天空,和阳光温暖的氛围感了。

图4
云彩遮挡太阳,就会有丁达尔。
清晨太阳升起时,如果天边有云彩,挡住了太阳。阳光就会在云层的遮挡下,形成放射线一样光束。这种情况就是丁达尔,也就是俗称的“耶稣光”。
除了清晨和傍晚,要是遇到多云的天气,忽然飘过来一片厚实的云彩,也会遮挡太阳,形成丁达尔光。
这种情况属于天空的“加分项”。遇到一定要拍下来。

图5
丁达尔光怎么拍?
拍摄丁达尔光束的时候,手动对焦和测光是必须的。用手机拍照的朋友不要偷懒。自动对焦、测光,很有可能拍个大白板。
测光、对焦,要用最亮的部分。手机点击屏幕,把小方框,放在太阳的位置;
然后,降低曝光补偿。这一步不能省,不然很容易过曝的。

图6
调整白平衡。
想要天空更蓝?阳光更暖?那就调整,手机“专业模式”里的白平衡吧!
白平衡怎么找?看图。侍墨这里有图示。
白平衡的数字越小,色温就越“冷”,天空也会更蓝一些;
反之,白平衡的数字越大,色温就越“暖”,也会偏橙红。

图7
不要只拍天空,还要带上地面。
天空的云彩很美。但如果你只拍天空上的云彩,……就太单一了。画面会显得“寡淡无味”。
想要让照片“有点意思”,不妨试着,把地面的景物一起拍进来。
比如地上的一棵树,一栋楼,一片水域……都可以让画面更加立体,让照片层次分明,更有故事性。

图8
横平竖直,水平线要端稳。
照片里有地面,就涉及到“水平线”了。
地平线、水平线,一定要保持“水平”。
横平竖直,是拍照的基础。地面的景物要是歪歪斜斜的,肯定不好看……房子拍歪了,会让人感觉,这是要塌了吧?还能住人么?
拍照时,要把手机或者相机端稳。
可以从设置里,打开九宫格的辅助线,帮助我们快速确定“横平竖直”。

图9
加入引导线,一直向前看。
带着地面拍天空,我们可以利用地面的“线条状”景物,作为视线引导。
比如一直向前的公路,桥梁,栏杆,围墙……因为这些线条,具有延伸性,可以引导读者的视线,一直向前看。
有了视觉引导线,风景就会有前有后,轻松拍出“纵深感”。

有了框架,更有故事感。
蓝天白云,很美。推窗可见,是不是更美?
门洞、窗框、栏杆之间的镂空……都可以成为一个“前景框架”,把漂亮的美景“框”起来。
用框架构图拍天空,就像是给天空加上了一个“画框”。不但让照片有了层次感,还有故事性。
美景一开门,近在眼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