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太极大师现身说法,太极拳究竟能不能实战?”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引人深思的问题。答案并不是简单的“能”或“不能”,而是一个复杂且需要辩证看待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关键点,可以帮助理解太极拳在实战中的角色和能力:
1. "太极拳的设计初衷与核心思想:"
"强调“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 太极拳的核心在于通过 relaxation (松), sensitivity (懂劲), and structure (架势) 来吸收、卸掉、引导对方的力,而不是直接硬碰硬。
"注重内功与整体协调:" 训练强调意念、呼吸与动作的结合,追求身心合一,力量从脚起,达于腰,遍布全身,形成强大的整体合力。
"强调距离感和时机:" 太极拳非常注重对距离(四正四隅)的控制,以及寻找对方破绽、在对方发力之前或发力的转换瞬间进行反击。
2. "顶尖太极大师的实战能力:"
"经验丰富,技艺精湛:" 真正的顶尖大师(无论是哪个流派)都经过数十年如一日的刻苦训练,对太极拳的理解和应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们不仅会理论,更会将这些理论烂熟于心,体现在每一个动作和反应中。
"“听劲”能力超群:"
相关内容:
图片来源:壹太极
太极拳是世界上最多人认识的中国功夫,同时也是最为人忽略的中国功夫。
为什么这么说呢?
说它最多人认识大家容易理解,因为太极拳练习者几乎随处可见,在欧美主流社会认知度也非常高,你随便摆个pose往那儿一站,他们就能竖起大拇指:Oh, Taichi!
说它最被人忽略,是因为大家普遍对太极技击不甚了解。究竟在健身养生之外,在表演、竞赛之外,太极拳的一招一式,又可否用来实战?太极拳究竟能否实战?
所以本篇我们来听听太极大师以及三位习武的年轻人怎么这个问题。
问:太极拳能实战吗?
北京陈式太极拳领军人物田秋信大师
田秋信大师: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典型。这是当前咱们太极拳界讨论很大的一个题。中国武术有一百二十九个拳种,太极拳是公认的立地最高的拳种。太极拳内容丰富,太极拳是对立统一的拳术,太极拳是质量互变的拳术,也是否定之否定的拳术,正好是哲学的三大支柱。大家知道太极图,它表示了阴阳,又表示了快慢、刚柔、进退。总的来说是对立统一的拳术,有快有慢,快能急上,慢时也是有一定规律的,并不是越慢越好。很多人不理解,所以有一种说法就是太极拳只能健身,特别是在很多公园里。
曾经有一个韩国记者采访我,他说我采访了很多公园里练太极拳的,请问为什么练太极拳的多是一些年岁大的?用咱们话说为什么练太极拳的都是些老头老太太。我说你见到的是他们有时间,真正的太极拳他们代表不了。拳没有攻防,没有技击意识那就不叫拳,那叫晨练。中国练太极拳的人数谁能统计出来呢,但真正练好的不多,很好统计。懂太极拳的武术大家不可能有我们今天在座的这么多人,极少极少。
为什么那么多人要练太极拳呢?因为太极拳本身符合人的生理运动规律,符合人的骨骼折叠规律,所以它有益健康。它通过经络调节各个方面很多很多,啊,有人吹的很神,我觉得不好,有益健康,年老的也能练,身体差得也能练,结果练的人就多起来了,给人的感觉太极拳不就是慢慢的。其实不然,太极拳快起来——我曾经在很多的时候和国内外朋友,拳击的、空手道的,跆拳道的黑带都实战过,谈过这个情况。当然你从公园找的那些老人肯定是慢,你搀扶还来不及呢,怎么能打呢?但是真正遇到懂太极拳的,你说是慢,不是。
太极拳,慢,不是他的主要特点,更不是他的全部内容。所以我们应该正确的理解太极拳,欢迎大家都练太极拳。我们支持晨练族,让他们慢一点,别摔倒,那么大年纪。但是谈到太极拳的本质他就是攻防,没有技击就不叫拳。所以太极拳有多方面的作用,技击第一,防身还能健身。
备注:以上节选自田秋信师父在中国传媒大学的讲座,弟子何宇清记录整理。田秋信先生是当代陈式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太极真明家,师从陈发科得意弟子田秀臣,以卓越的太极实战功夫为太极拳界所推崇。
在香港,有三位习武的年轻人,也对太极拳实战能力充满了好奇,在下面的视频中,三位年轻人将亲自体验太极拳的威力。他们拜访不同派别太极拳大师,学习和体验不同流派的太极拳,展现太极拳鲜为人知的攻防绝技。苦练三个月后,三人会面,相互比试,对太极拳也有了更深的理解。让我们一起踏上太极拳的追本溯源之旅,深入了解源远流长的太极拳文化和历史吧。
视频加载中...
(来源:壹太极 )
壹太极, 是一个聚合众多传统太极拳名家的文化传播平台。关注壹太极,拳以修心,让太极之美,人人得享。
壹太极会馆
关注微信公众号:壹太极
京城最具禅意的太极空间
顶级太极大师及弟子亲传授课
传习最正宗的传统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