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苹果不叫“苹果”,古人取了个唯美的名字,日本至今还在用

这个说法很有趣,也触及了一个常见的误解。
确实,我们现在所说的“苹果”(píngguǒ)这个词,在古代中国并非没有,但它的含义和现代不完全一样。在《诗经》、《楚辞》等早期文献中,就有关于“苹”或类似发音的植物或水果的记载,但通常指“苹草”(四叶的蘋科植物)或者泛指某种水生植物,并非我们今天理解的苹果树果实。
而我们现在吃的这种来自中亚、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苹果,古人给它起了个非常形象和诗意的名字——"“柰”(nài)"。
"“柰”" 这个字,在古代文献中明确指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苹果。比如《齐民要术》等农学著作里就有关于“柰”的种植和描述。 "为什么叫“柰”?" 有一种说法是取其果实圆润、饱满的样子,或者模拟其发音。这个称呼在魏晋南北朝及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是主流。 "“苹果”称呼的兴起":大约在元朝时期,随着蒙古族文化的影响以及“苹果”这个音译词的传入(可能来自波斯语 almand 或突厥语), “苹果”这个词开始在中国流行,并逐渐取代了“柰”成为这个水果的通用名称。
"关于日本至今还在用:"
这个说法是"

相关内容:

说起来,苹果这种水果,几乎每家每户都少不了。小孩摔倒大哭,家长劝哄一声“来,吃口苹果”;逢年过节,亲戚提着一兜苹果上门,说是图个“平安”。可你要是真翻开古代的诗词文赋,找找“苹果”俩字,保准得眼巴巴翻半天也见不到,不像桃李枣橙那样常常露脸。这让人纳闷了——咱们小时候吃惯的苹果,是不是后来才跑到中国来的呢?其实真不是,苹果自古就在,只不过叫法不一样。这名字的变化里,还藏着一段挺有意思的人情世故。

谈到东亚文化,咱中国老早就像个大哥,方方面面都给周边国家带了不少“模板”。就说日本吧,大唐时候,日本请了大批人专跑中国进修,连衣食住行、宫殿建筑、文字取名也不放过。那时候,从服侍天皇的宫女,到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满满当当都是中国元素。有个有趣的现象,估计不少去过日本的人都发现了:眼下日本便利店水果扎堆,偏偏拿“苹果”来说,人家叫的是“林檎”,这名字用得还挺郑重。

但日本这个“林檎”,其实不是日本的土产创意,这回真得算咱们输出的。很久以前,日本人学中国书写,连带着一些神话传说和食物称呼也搬了过去。“林檎”这两个字,写法是中国汉字,背后还有故事。到底怎么来的?这就得说到苹果的“家史”了。

你现在买的苹果,清香脆甜,外皮红润。可如果让明清时候的老百姓尝一口,大概会觉得味道不一样——更小个,皮子带点糙,而且香气十足。其实咱老祖宗吃的苹果,确切说“林檎”,原本长得并不标致。那种苹果属于半野生,根本没啥品种管理,谁要是见过新疆野苹果林的模样,便知道那样的水果比起今日超市里那些大果实,可以说是天壤之别。野果子甜是真甜,不过咬一口,满嘴都是野性。

古人为什么叫它“林檎”呢?听着确实诗意,但也有点生活气。原来老一辈注意到,有一种特别的鸟喜欢在森林里啄这种果实。据说,“林檎”一词里的“禽”本来就是指鸟,这水果也就顺理成章地被叫成“林檎”了。想想那画面,树林深处一棵结果的野树,几只鸟在果枝上叼啊啄的,傍晚风一吹,有点童话里的朦胧。

有意思的是,古代苹果可不能像今天这样满大街见,一袋批发价都白菜价。早期水果种植缺技术,苹果树种下就是放养,谁也不懂育种杂交的门道。凡是有些稀罕物的地方,水果树就成了主子们装点府邸、显摆身份的小资本。甚至出现在贡品清单里,到了清宫,还时不时拿出来犒赏下人,被皇宫里那一干贵胄当成珍贵佳肴。

汉朝时有本《广志》,专门记载了“林檎”:“味甘,熟则来禽。”这么写说白了,就是熟了连鸟都忍不住偷吃。魏晋南北朝,种植技术进了一步,苹果开始在圈子里流行起来。这会儿,它还不光是吃的,有讲究的姑娘们会在衣袖里塞一只,走路带着香,俨然成了中式天然“香氛包”。古画里那种小巧红果,就很可能是“林檎”本尊。只不过,那时的人哪会想到,几百年后这玩意儿能变成人见人爱的平民水果。

快进到明朝末,《群芳谱》里才正儿八经地写下“苹果”这个新名字。要说为啥改名,有人说是摹写了苹果的“平安”寓意;也有人讲,原本“苹婆”就是一种树,但年代久远名字混了。其实大多就是这样,谁也说不清,只能连带着讲讲慈禧太后西逃时,分给下属的“苹婆果”,一边算贡品,一边权当平安。

这里还真有些学术争议。有人认为,古时的“林檎”根本不是今天的苹果,说它可能是李子。你问新疆的人,他们倒八成笑着摇头。因为2017年,山东的陈雪森教授搞了个大新闻,连基因“一验到底”——苹果家族的祖宗确实起源在中国西部,新疆的野苹果林就是全球苹果的根。放眼苹果传到全球之前,咱们老早就把“林檎”管起来琢磨了。

再抬头看看各国文化,苹果这点小物,总能搅出大浪花。西方世界,亚当夏娃的禁果、牛顿的万有引力……不管是真故事假传说,“苹果”几乎成了智慧和诱惑的象征。日本那头还把“林檎”认作神物,漫画、歌谣、浮世绘里没少给它留镜头。咱中国这边呢,白居易倒有诗提及:“秋风萧瑟洒江山,满园果实苹果香。”虽然跟梅兰竹菊比不那么风雅,却实在亲民。北方有些地方,还有晨起咬一口苹果辟邪、开运的小习俗。

从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这些年我国的苹果产业翻天覆地。刚建国那会儿,全国苹果产量还稀稀拉拉,实体店都难见现货。可一到了二十一世纪,产地广袤,苹果成了乡下老少的创收大户,山西、烟台到陕西的农人,都靠苹果树养家糊口。一度有说法,世界每卖出十斤苹果,有六斤就产自中国。你说惊讶不惊讶?这背后既有农科人的奋斗,也有一代代中国种植智慧的累积。

说来,水果的名字其实像我们生活里的人间烟火。昨天还能唤成“林檎”,今天已叫“苹果”;就像不少城市翻天覆地改名,有人笑称失了“风骨”,有人却觉得只是与时俱进。可细想,文化的记忆,不就藏在这些琐碎名字里?日本人今天还叫苹果“林檎”,每次在便利店货架前盯着这两个繁体字,总会有人诧异,这不是老祖宗的文化余韵?也许哪一天,人们忘记了“林檎”原来就是苹果的前身,那份悠长的历史味道,也便淡去了。

说到底,苹果怎么被叫,吃进嘴里的滋味其实并没多少分别。可名字、故事、一口咬下去的香甜,却悄悄把昨天和今天的生活连接起来了。等你哪天在北风凛冽的早晨,捏着一只脆生生的苹果,能想起一段古人的旧事儿,也算不虚此香,不负这人世清甜吧。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码农网专注IT技术教程资源分享平台,学习资源下载网站,58码农网包含计算机技术、网站程序源码下载、编程技术论坛、互联网资源下载等产品服务,提供原创、优质、完整内容的专业码农交流分享平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