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学家将锂电池能量密度和续航能力提高2—3倍

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振奋的消息!如果中国的科学家确实在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和续航能力上取得了2到3倍的显著提升,这将是能源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具有深远的影响。
我们可以期待这项技术可能带来的以下变革:
1. "电动汽车 (EVs):" 续航里程大幅增加,可能达到几百甚至上千公里,这将极大地缓解用户的里程焦虑,加速电动汽车的普及。 2. "便携式电子设备:" 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设备的电池寿命将大大延长,可能摆脱充电焦虑。 3. "储能系统:" 用于电网、家庭或可再生能源的储能系统将更高效、更紧凑,有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电网稳定性。 4. "航空航天:" 航空器和航天器的续航能力将得到提升,可能实现更远的飞行距离或更长时间的任务。 5. "电动工具和交通运输:" 各类电动工具、电动自行车、电动卡车等的性能将得到显著改善。
"然而,也需要注意几点:"
"技术细节:" “提高2-3倍”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具体是通过什么技术实现的(例如,是采用了新的电极材料、电解质,还是改进了电池结构设计?)?其能量密度和续航的具体数值是多少?这些细节对于评估技术的真实潜力和可行性至关重要。 "成本和可扩展性:" 任何革命性的技术突破都必须考虑其制造成本和大规模生产的可行性。如果成本过高,或者

相关内容:

lass="xiangguan" id="content">

来源:人民日报

据新华社天津8月13日电 (记者张建新、栗雅婷)近日,我国科研人员突破现有传统锂离子电池在能量密度和应用性能上的瓶颈,研制出了能量密度超过600瓦时/公斤的软包电芯和480瓦时/公斤的模组电池,其性能指标比现有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续航能力直接提高了2—3倍。

锂金属电池因具备远高于传统锂离子电池的理论能量密度,被视为解决现有电池性能瓶颈和续航能力的新一代电池技术。但目前其电解液设计难以同时兼顾电池能量输出和循环寿命的提升要求。

天津大学科研团队与合作者经过数年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首创高能金属锂电池电解液“离域化”设计理念,打破了传统电解液设计对主导溶剂化结构的依赖,实现了能量密度与综合性能的双提升,相关研究成果于8月13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

团队负责人、天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胡文彬介绍,通过这一创新,研究团队实现了高能量密度电池“Battery600”的性能目标,并成功实现了高能量密度电池组“Pack480”的可扩展性,为未来锂金属电池的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目前,依托天津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贵金属功能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团队正积极推进相关成果的技术转化和应用验证,已经建设高能金属锂电池中试生产线,成功应用于我国三款型号微型全电无人飞行器,比现有电池的续航时间提高了2.8倍。

据悉,团队目前已经掌握了高能锂电池“材料—电解液—电极—电池”全链条核心技术,全部原材料和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并且具备了高一致性批量化生产能力。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码农网专注IT技术教程资源分享平台,学习资源下载网站,58码农网包含计算机技术、网站程序源码下载、编程技术论坛、互联网资源下载等产品服务,提供原创、优质、完整内容的专业码农交流分享平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