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老话“冷不冷,要看七月二十一”是中国民间流传下来的一种根据夏季天气状况预测冬季冷暖的经验说法。它指的是,如果农历七月二十一(大致公历在8月下旬)前后天气仍然比较炎热,那么接下来(进入9月、10月乃至冬季)可能会比较冷;反之,如果那时天气已经开始转凉,那么冬季可能就会相对温和。
"关于它是否有科学依据:"
1. "缺乏直接的、公认的科学证明:" 目前,"没有直接的、严谨的科学研究和气象学理论能够明确证实“七月二十一”这个具体日期与冬季冷暖有必然的、稳定的因果关系。" 气候系统极其复杂,冬季的冷暖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北半球的太阳辐射变化、海温异常(如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位置、极地涡旋活动等。这些因素在7月下旬的影响,很难通过一个简单的日期来概括和预测。
2. "可能存在的间接关联(但非决定性):"
"大气环流模式:" 气候模式可能存在一定的年际变化规律。例如,夏季大气环流(如副高)的强弱和位置,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后续季节的环流格局,进而影响冬季气温。如果7月下旬副高依然强大、控制范围广,可能意味着冷空气活动较弱,导致冬季偏冷。但这只是一个
相关内容:
今冬要冷到哭?科学解读来了。
杰哥唠民俗。
今年冬天到底有多冷?民间有句老话"冷不冷就看七月二十一"。七月二十一到底是一个什么日子?又藏着怎样的预兆?农历的七月二十一在古人眼中格外的特殊。
·从干支历看,它是申月的生日,被称为重日,也是申月金气最重的一天。金气在秋季自带凉性和干燥特性,其强弱直接关系到冬季的寒冷程度。
·另外在传统文化中也有"逢七必反"的说法,数字七本身就带有转折的意味,而二十一作为七的倍数更被认为是蕴含着"天地循环"的密码,是观察气候转折的关键节点。古人通常看这天的天气来预判后续季节的冷暖走势。

比如在民间就有农谚说"雨打七月二十一,三九四九三成雪"。如果七月二十一这天出现降雨,到达最为寒冷的三九和四九天的时候将会大雪纷飞,积雪层层,天气将会非常的寒冷。反之"七月二十一热得欢,十冬腊月单衣穿",是说七月二十一如果天气晴热则预示当年冬天相对暖和,到达十冬腊月甚至不用穿太厚的衣服。

当然这句谚语也是用了一种夸张的比喻,其目的是为了强调暖冬的程度。
·从气象学角度看,农历七月是处于夏秋过渡阶段,此时大气环流状态与后续冬季气候存在一定关联逻辑。若七月二十一出现降雨,通常意味着副热带高压偏南,暖湿气流活跃且冷空气开始渗透,这种利于降水的环流若持续,易使秋冬季节冷空气活动频繁,水汽充足,更易形成冬季的降雪天气。

反之若天气炎热,多是副热带偏强稳定,此种环流延续至冬季会削弱冷空气的势力,导致气温偏高,出现暖冬的迹象。
不过农业是区域性气候的经验总结,水汽和大气环流持续性的科学原理,但受局地地形、短期天气系统突变等多种因素影响,预测并非绝对的准确,更多的是对气候趋势的概率性指示。
今年冬天到底是冷冬还是暖冬?又会不会冷到哭?世界气象组织最新通报显示,今年9月起"拉尼娜"现象可能回归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可能再次异常变冷。这种现象,通常会使得我国冬季冷空气更活跃,北方地区气温一偏低,极端寒潮可能性增加。

中国气象局的预测也表明,今年秋冬气候复杂,全球变暖使得整体气温有偏高的倾向,但拉尼娜会使冬天冷暖波动明显,北方深冬后阶段性低温会更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