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面反光太刺眼?手机 “偏振镜平替法”,拍清水下的石头与游鱼

确实,水面反光(眩光)是拍摄水底景物时的一大难题,它会严重干扰画面,让水下的细节和色彩变得模糊不清。专业的摄影师通常会使用偏振镜(Polarizer)来消除或减弱这种眩光,并增强水底的色彩饱和度。
不过,如果你没有专业的偏振镜,或者想在不增加额外设备的情况下拍摄,这里有一个利用手机相机功能的“偏振镜平替法”,同样能有效减轻水面眩光,拍出更清澈的水下世界:
"核心原理:" 手机相机的自动HDR(高动态范围)功能,在处理高对比度场景(如水面亮光和水下暗影)时,往往会尝试平衡不同曝光区域的亮度,这有助于“压暗”刺眼的高光,同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眩光。
"操作步骤:"
1. "确保相机清洁:" 手机镜头和拍摄水面的水面都需要非常干净,灰尘、油污都会严重影响成像效果。 2. "开启HDR模式:" 进入你的手机相机设置。找到“HDR”选项,并将其设置为“自动”或“开启 (On)”。 注意: 不同品牌和型号的手机,HDR选项的名称和具体效果可能略有不同。有些手机可能没有单独的HDR选项,而是相机有自动平衡亮度的功能。尝试开启相机内的“高亮抑制”、“高光控制”或类似功能,效果也可能类似。

相关内容:

上周在易武茶山的溪流边,遇着茶农阿婆蹲在水边叹气,手里的手机对着水面晃来晃去。她想拍水下的茶籽 —— 前两天下雨冲下来不少,怕被溪水冲走,可屏幕里全是晃眼的光,水下的石头都看不清,更别说小小的茶籽了。“老刘啊,这水看着清亮,咋一拍就成了镜子?” 我没说话,从兜里摸出个透明塑料袋,套在她手机镜头上,又往旁边挪了两步,让手机对着水面斜着按了下屏幕。再看时,阿婆眼睛亮了:“哎!石头上的纹路都瞅见了,茶籽也在那儿呢!”

豌豆在水中·生命的希望

这话让我想起三年前刚到版纳的时候。第一次在景迈山的水潭边拍鱼,我举着手机蹲了半小时,屏幕里全是太阳的反光,鱼影子都没抓着,还差点把手机滑进水里。后来跟着茶农在古六大茶山的溪流里捡茶籽、洗茶具,才慢慢摸出门道:咱们茶山的水,美就美在 “清”,水下的鹅卵石、小游鱼、掉进去的茶芽,都是好景致,可手机拍不清,不是水的问题,是没搞定 “反光”;而专业的偏振镜咱普通人不一定有,但茶山随处能找着 “平替道具”,再配上手机的小技巧,比偏振镜还好用。

先说说为啥水面反光这么讨厌。咱们在茶山拍水面,大多是晴天,太阳照在水面上,光会 “弹” 回手机镜头里,就像镜子照脸似的,镜头只看得见光,看不见水下。去年在勐海茶山遇着个来写生的姑娘,她想画水下的鱼,拍了几十张都不行,还以为是手机镜头太差。其实不是镜头的问题 —— 手机镜头没过滤反光的本事,就像咱们眯着眼看水面,还是会被晃到,得找个 “东西” 把多余的光 “挡” 一下,再找对角度,水下的东西才能显出来。

流水冲洗茶叶

我在茶山摸索出三个 “偏振镜平替法”,全是就地取材,不用花一分钱,还特别好操作。

第一个法子,用 “透明塑料袋 + 角度调整”,这是我在攸乐茶山捡茶籽时琢磨出来的。茶山人家家都有装茶叶的透明塑料袋,别选太厚的,找那种薄点、透亮的,剪个小方块,刚好盖住手机镜头,用胶带轻轻粘在镜头周围(别挡住镜头)。为啥有用?塑料袋的纹路能轻微 “打乱” 反光,就像给镜头戴了层薄纱,再配合 “45 度角法则”—— 别让手机正对着水面,也别太斜,大概和水面成 45 度角,对着水下的石头或鱼按屏幕。

去年秋天在曼撒茶山,我教那个写生姑娘这么做的时候,她还犯嘀咕:“塑料袋套镜头,不会模糊吗?” 结果按下快门,她惊呼出声:水下的小鱼在石头缝里游,连鱼鳍都能看见,水面的反光只剩淡淡的一层,像撒了点碎银。后来她跟我说,用这个方法拍的鱼,成了她写生的素材,老师还夸她观察得细。

水中生灵·金鱼

这里有个小窍门:粘塑料袋的时候,别拉太紧绷,留一点点皱,反光过滤得更匀。我在布朗山帮茶农拍水下茶籽时,故意让塑料袋有点皱,结果茶籽的纹路都拍得清清楚楚,阿婆说比她弯腰下去看还清楚。

第二个法子,用 “茶农的透明玻璃瓶底”,适合水面反光特别强的时候。茶山茶农爱用透明玻璃瓶盛茶水,瓶底是弧形的,刚好能当 “简易滤镜”。把瓶子洗干净,对着手机镜头扣上去,注意别挡住镜头,再调整角度 —— 还是 45 度左右,对着水下的目标长按屏幕两秒,锁定对焦和曝光。瓶底的弧形能把反光 “折射” 走,比塑料袋效果更强。

上个月在邦崴茶山,太阳特别毒,水面反光晃得人睁不开眼。茶农大哥想拍水下的螃蟹,用塑料袋试了下还是有点反光,我让他拿个空玻璃瓶,扣在镜头上,再往旁边挪了挪,避开太阳直射的方向。按下快门,螃蟹在石头上爬的样子都拍下来了,大哥笑着说:“早知道这么简单,我之前也不用蹲在水边瞅半天了!”

螃蟹

第三个法子,要是没塑料袋也没玻璃瓶,就用手机自带的 “对焦锁定 + 曝光下调”,这是 “应急招”,但照样好用。很多人拍水面,习惯性对着反光最强的地方按屏幕,手机一对焦,直接把水下压暗了,更看不清。正确的做法是:先找水下 “颜色深点的东西”,比如黑色的鹅卵石、游动的小鱼,对着它们长按屏幕锁定对焦,然后把屏幕上的 “小太阳” 往下拉 1-2 档 —— 别拉太多,不然水下会太暗。这样一来,反光被压下去了,水下的细节也能显出来。

我在勐腊茶山的小溪边试过,当时没带任何道具,就对着水下一块带青苔的石头锁定对焦,再把曝光往下拉了一点,拍出来的石头上,青苔的绒毛都能看见,旁边还有条小虾米在动。后来有个游客学着做,拍了张水下的茶芽,发朋友圈说 “茶山的水比镜子还清楚”。

水中悠闲垂钓

还有几个茶山拍水面的小细节,比道具还重要。一是 “避开直射光”,要是太阳正对着水面,再厉害的方法也没用,往旁边挪两步,找个树荫下,或者等太阳稍微斜一点,比如上午 10 点前、下午 4 点后,反光会弱很多。我在巴达茶山拍鱼时,总等下午茶农收工后去,那时候太阳斜着照,不用道具也能拍清楚。二是 “找水下参照物”,别对着空荡荡的水面拍,先看清水下有啥 —— 比如一块特别的石头、一群游鱼,对着它们拍,既有目标,又能让画面有看点。阿婆后来拍茶籽,都会先在水边瞅准茶籽的位置,再按我教的方法拍,再也不用瞎晃手机了。

现在我每次去茶山,兜里都会揣个小塑料袋,遇到有人拍不清水面,就教他们这几个法子。上个月在景迈山的水潭边,有个游客用玻璃瓶底拍了张水下的鱼,还加了句文案:“茶山的‘偏振镜’,是茶农的塑料袋和玻璃瓶”,我看了都觉得贴切。

其实手机拍水下,核心不是 “道具”,是 “懂水”—— 咱们茶山的水清亮,只要把反光搞定,水下的景致比水上还美。下次你再在茶山遇到清亮的溪流,别着急拍,找个塑料袋或玻璃瓶,斜着对水面,锁定对焦往下拉点曝光,保准你拍的水下,再也不是晃眼的 “镜子”,而是藏着鹅卵石、小游鱼、茶籽的 “水下小世界”,连茶农看了都会夸你会拍。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码农网专注IT技术教程资源分享平台,学习资源下载网站,58码农网包含计算机技术、网站程序源码下载、编程技术论坛、互联网资源下载等产品服务,提供原创、优质、完整内容的专业码农交流分享平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