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说法听起来像是一种流行的饮食策略,但需要更详细的信息和科学的解释。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说法的几个关键点:
1. "早上快碳水,晚上慢碳水化合物":这种饮食策略通常指的是在早餐时摄入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快碳水),而在晚餐时选择消化较慢的碳水化合物(慢碳水)。这样做的好处可能是帮助身体在白天有足够的能量,同时在晚上避免因摄入过多碳水化合物而导致体重增加。
2. "20斤轻松用掉":这个说法可能指的是通过这种饮食策略可以轻松地减掉20斤(约9公斤)的体重。然而,减重的速度和效果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个人的新陈代谢、活动水平、饮食习惯、遗传等。
要科学地解释这个说法,我们需要更多的信息,比如:
- 每天摄入的卡路里总量是多少?
- 除了碳水化合物,饮食中还包括哪些其他营养素?
- 个人的活动水平如何?
- 是否有进行其他形式的锻炼?
减重通常需要创建热量赤字,即摄入的卡路里少于消耗的卡路里。通过合理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大多数人可以安全地每周减掉1-2斤(约0.5-1公斤)的体重。如果减重速度过快,可能会导致肌肉流失、营养不良等问题。
因此,虽然“早上快碳水晚上慢碳水化合物”的饮食策略可能有助于控制体重,但减重的速度和效果还需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来
相关内容:
早上啃面包晚上啃土豆,小敏三个月掉秤20斤,朋友圈炸了。

她没节食、没跑马拉松,只是把快碳水挪到太阳刚升起那会儿,慢碳水留给月亮值班。

我盯着她晒的前后对比照,第一反应:这也能行?

第二反应:我手里的奶茶突然不香了。

小敏的早晨很吵。
全麦面包塞进烤面包机,玉米在锅里翻滚,燕麦冲进热牛奶。
吃完血糖嗖地上去,人立马清醒,地铁都不挤了。
晚上她反而安静。
半碗杂粮饭或者小土豆,配一杯无糖酸奶,吃完血糖像坐滑梯,稳稳地滑,不飙也不坠。
七点前搞定,十点睡,饿意还没敲门就熄灯。
她说七分饱是玄学。
其实就是把碗换成小一号,筷子换成慢动作,脑子比胃先喊停。
热量缺口自己就出现了,像地铁闸机自动扣款,根本不用算。
有人抄作业,有人翻车。
隔壁阿杰也试过,结果半夜饿到啃手,第二天报复性点了三份炸鸡。
区别在哪?
小敏把每天吃了啥、走了几步全写进备忘录,像记账一样抠门。
阿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饿急眼了就来顿大的,身体直接报警:低血糖、爆痘、姨妈失踪。
我翻完她的记录,发现最狠的不是食谱,是顺序。
先吃菜和肉,最后才碰主食,细嚼慢咽,一口饭嚼二十下。
胃像被按了延时键,饱的信号终于来得及传到大脑。
说到底,减肥不是跟食物打仗,是跟习惯较劲。
把碳水当闹钟,早上提速,晚上减速,身体就按你的节奏走。
别饿自己,饿出来的瘦都是借的,迟早要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