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说法听起来有点夸张,但确实,手机在使用过程中,如果不注意保护隐私,可能会无意中泄露个人信息,导致收到骚扰电话或信息。以下是一些保护手机隐私、防止骚扰的建议:
1. "检查并管理应用权限":定期检查手机上安装的应用程序,确保它们只拥有完成其功能所必需的权限。例如,如果一款游戏不需要访问你的位置信息,那么就关闭该权限。
2. "使用隐私保护应用":市面上有许多隐私保护应用可以帮助你监控和管理应用的活动,以及保护你的个人信息不被泄露。
3. "更新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保持手机操作系统和安装的应用程序更新到最新版本,可以修复已知的漏洞,提高安全性。
4. "使用骚扰拦截功能":许多手机操作系统都内置了骚扰拦截功能,可以有效地过滤掉已知的骚扰电话和信息。
5. "设置强密码和生物识别":为手机设置强密码或使用指纹、面部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可以防止他人未经授权访问你的手机。
6. "谨慎使用公共Wi-Fi":在公共Wi-Fi网络上时,避免进行敏感操作,如网上银行或购物,因为这些网络可能不安全。
7. "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在短信或邮件中,不要随意点击不明链接,这可能是钓鱼攻击,旨在窃取你的个人信息。
8. "定期备份数据":定期备份手机数据,以防数据丢失或被篡
相关内容:
刚换的手机号,第二天就被催收电话吵醒,老板也收到“某某欠款请转告”的短信,这种社死现场谁顶得住?

别急着骂运营商,八成是某个APP偷偷把通讯录、单位电话全交了出去。

先别骂街,动手关权限比骂街有用。
打开支付宝,点“我的—用户保护中心—个人信息授权管理”,一长串APP像超市小票,欠款类的那几个名字最刺眼。
点进去,姓名、身份证、手机号、单位座机全打勾,直接关掉。
别心疼,关完它们照样能还钱,只是不能再拿你当免费广告位。
苹果用户再去“设置—最底下那排APP列表”,找到欠款软件,把“照片”“网络实时活动”全拉闸。
安卓党进“设置—应用—权限管理”,能关的全关,位置、通讯录、电话一个不留。
关完顺手把“后台启动”也掐了,省得它半夜爬起来更新数据。
有人担心关权限会不会被催收爆通讯录?
其实2021年《个人信息保护法》就说了,没你点头,APP连根毛都不能采。
现实是它们先上车后补票,你手动把票撕了,对方再想用就得重新求你。
实测关完权限,骚扰电话从一天十几通降到两三天一通,同事群终于不再转发“某某欠款请配合”的尴尬截图。
除了支付宝,微信“设置—隐私—个人信息与权限”里也有授权列表,顺手清一波。
华为小米用户打开“隐私空间”或“权限监控”,系统会弹窗提示谁在偷偷读短信,一键拉黑比手动翻快得多。
有人用虚拟号注册APP,催收永远打不到真号;也有人开短信拦截关键词“欠款”“法院”,世界瞬间清净。
技术永远在升级,5G时代数据采集更细,但养成半年清一次权限的习惯,比任何防火墙都管用。
最后提醒一句:欠钱还钱天经地义,但个人信息不是抵押品。
把权限关好,再安心赚钱,别让APP替你社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