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关于中国支付行业监管动态的重要信息。我们来梳理一下:
1. "核心事件":今年以来,中国支付行业的监管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有5家支付机构因违规行为被中国人民银行注销了《支付业务许可证》(俗称“支付牌照”)。这意味着,截至目前,全国持有支付牌照的市场主体数量已经从之前的175家减少至170家。
2. "背景":
"监管趋严":中国人民银行持续加强对支付行业的监管,旨在规范市场秩序,防范金融风险,保护消费者权益,以及推动支付行业的健康发展。
"合规要求":监管机构对支付机构在反洗钱、备付金管理、业务创新、消费者保护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合规要求。
3. "影响":
"市场格局变化":牌照数量的减少意味着支付市场的竞争格局将发生变化,合规经营能力成为机构生存的关键。
"风险警示":对其他支付机构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强烈的警示,提醒它们必须严格遵守监管规定,否则可能面临被处罚甚至失去牌照的风险。
"消费者影响":短期内可能对被注销牌照机构的用户服务产生一些影响,但长期来看,更有序的市场有助于保护消费者利益。
4. "意义":
"净化市场":这是监管机构“动刀”清理不合规支付机构、净化市场环境的具体体现。
"促
相关内容:
李 冰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官网更新了“已注销许可机构”数据,山东飞银支付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飞银支付”)正式注销支付牌照,成为年内第五家注销支付牌照的机构。截至4月22日,央行已累计注销101张第三方支付牌照,持牌支付机构数量缩减至170家。
资料显示,飞银支付于2014年7月份获得支付牌照,注册资本3000万元,业务类型为预付卡发行与受理,业务覆盖范围为山东省。
“从监管视角来看,央行强化了对支付行业的风险管控,也提高了行业的准入门槛和监管要求。”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吴丹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合规要求提升和市场竞争加剧等背景下,电子支付行业正在经历深度调整。部分支付机构因自身经营战略发生变化、盈利能力下降,经营难以为继而主动“离场”,也有机构因难以满足监管要求而被注销牌照。这不仅是行业规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意味着市场从粗放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纵观行业,从2011年5月份签发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算起,央行总计发出271张支付牌照。截至4月22日,现有第三方支付牌照数量已缩减至170张,合计注销101张。仅从2025年看,年内累计注销5张支付牌照,并已有5家支付机构“离场”,分别是得仕股份有限公司、中汇电子支付有限公司、汇明商务服务有限公司、上海银生宝电子支付服务有限公司以及飞银支付。
从已注销支付牌照业务类别来看,预付卡业务类支付牌照注销数量较多。自2015年起至2024年,支付牌照注销数量分别为2张、3张、19张、9张、1张、4张、9张、23张、16张、10张,其中预付卡类业务机构占比超八成。
此外,也有部分支付牌照注销是因为行业内整合。比如,平安付电子支付有限公司合并平安付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获得了央行批准,这意味着平安旗下支付牌照将由两张合并为一张。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当前支付牌照缩减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监管部门进一步强化支付机构监管,支付机构积极响应监管要求,通过增资扩股、调整股东结构等方式,为业务拓展和产品服务创新夯实基础,无法满足监管要求的机构将被淘汰;二是部分支付机构盈利困难或违规行为较为严重;三是支付机构内部整合,也会使支付牌照缩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