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iPad在出厂前需要经过八十一道严格的测试关卡,以确保其性能和稳定性。这些关卡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开机自检:检查设备是否能正常开机,系统是否能正确加载。
2. 屏幕显示测试:检查屏幕亮度、色彩、分辨率、触摸响应等是否正常。
3. 按键功能测试:检查所有按键(包括物理按键和虚拟按键)是否灵敏、准确。
4. 摄像头测试:检查前后摄像头是否清晰、对焦迅速、夜拍效果等。
5. 连接性测试:检查Wi-Fi、蓝牙、蜂窝网络等连接功能是否正常。
6. 电池性能测试:检查电池续航能力、充电速度、电池寿命等。
7. 音频测试:检查扬声器、麦克风等音频设备是否正常工作。
8. 性能测试:运行各种应用程序和游戏,检查设备运行是否流畅、无卡顿。
9. 稳定性测试:长时间运行,检查设备是否会出现死机、崩溃等问题。
10. 安全性测试:检查设备的安全功能,如指纹识别、面容识别等是否正常。
11. 环境适应性测试:在不同温度、湿度、气压等环境下测试设备性能。
12. 物理性能测试:检查设备的耐用性,如抗摔、抗压、防水等。
13. 软件兼容性测试:检查设备与各种软件的兼容性
相关内容:
随着Apple发出函定于3月9日举行新品发布会,毫无疑问Apple watch将是这次发布会的核心产品,果粉们必然是买买买。
既然新品还蒙着面纱,那我们先来看看正在穷途末路上挣扎的iPad。但Apple并没有打算轻易放弃这个产品线,并试图以和iPhone变大一样的策略来扭转局面。

在Apple和代工厂内部代号为J98/J99和RX8/RX9的12.9寸屏幕的超大型iPad正在紧张的研发生产中。以目前正处于EVT阶段来推测发布时间的话,这款iPad产品将会一改近几年跟随iPhone之后发布的局面,提前至6月左右。
那么一款iPad是如何保证其品质的,需要在出货前经历哪些检测?
这里不细说每个原材料部件生产过程中得检测程序,只分享在组装和成品阶段的检测程序。
组装段:
1.VI Test、AOI(Automatic Optic Inspection)和Function test用于检查FPC排线或PCBA之间的Hot-Bar连接状况;
2.PAT(Passive Antenna test)用于测试天线功能;
3.FACT(Acoustic function test)用于测试音频元件和麦克风;
4.MUAV(Multi Units Audio and Video)用于测试音频与视频功能;
成品段:
1.CT(Connection test)用于测试组装过程中是否存在连接线问题;
2.QT0-a/b/1/2(Quick test)分别在屏幕与底盖压合前后进行快速测试,以确保各项部件已被组装且功能正常;
3.IMU(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惯性测量,用于测试三轴陀螺仪和加速度传感器;
4.Burn In即老化测试;
5.P test(Phosphorus test)用于测量大气压和海拔高度传感器;(至今想不明白为什么是这个名)
6.ALS Cal/Test(Ambient light sensor Calibration/Test)用于测试光线传感器;
7.Grape Cal/Test(Grape Calibration/Test)用于测试Grape(触摸屏);
8.Hall effect sensor Test用于测试霍尔传感器;
9.RGBW(Red Green Blue White)用于测试屏幕色彩和色域;
10.Dual Camera用于测试前后摄像头;
11.OTA(Over The Air)用于测试整机的RF功能(wifi/3G/BT等);
12.Prox Cal/Test(Proximity Calibration/Test)用于测量距离传感器功能;
13.MMI(Multi Modes Inspection)测试整机各项功能是否正常(人体实际体验);
14.Cosmetic test外观检查。
在量产线上的每一台iPad都需要通过以上这些检测才能出货。
但这依然还只是检测流程的一部分,还有形形色色的抽检和破坏性检测项目,如X-ray检测、EMC、结构测试、安规测试、盐雾测试、跌落测试等等。
相比较国内部分电子产品只有QT、OTA、MMI检测项目来看,Apple繁复全面的检测项目确保了产品品质,这也是受到全球果粉狂热追求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