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说法最近确实在手机圈子里流传很广,很多媒体和业内人士都在讨论。虽然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手机厂商官方宣布明年将进行“全体”涨价,但这种预期和担忧是真实存在的,厂商的“无奈”心态也并非空穴来风。
以下是导致这种预期和厂商“无奈”的主要原因:
1. "成本上涨是主因:"
"原材料成本飙升:" 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关键原材料,尤其是"芯片"和"稀土"等矿产资源的成本大幅上涨。全球芯片短缺虽然有所缓解,但高端芯片的产能和成本仍然面临压力。同时,地缘政治、能源价格波动等也推高了供应链成本。
"汇率波动:" 汇率的不稳定也增加了出口成本,尤其对于依赖海外供应链的厂商。
"物流成本:" 全球物流成本在经历了疫情期间的混乱后,虽然有所下降,但仍在高位运行,增加了运输和仓储成本。
2. "厂商盈利压力与策略调整:"
"利润率承压:" 过去几年,为了争夺市场份额,手机厂商普遍采取高性价比策略,压缩了自身的利润空间。在成本不断上涨的情况下,维持原有的利润率变得非常困难。
"维持品质与研发投入:" 手机技术更新快,厂商需要持续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设计和营销,以保持竞争力。成本上升使得维持产品
相关内容:
在2016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智能手机的平均售价从2013年的1380元上涨到了1714元。
国产手机品牌在今年都有这样的趋势。
小米一马当先:曾经固守的1999价格线早已被破,其小米MIX甚至达到了将近4000元。
魅族:正代梦想MX系列也从MX4和MX5的1799提到1999元起。
华为:今年的P9和麦芒系列都在涨价
这是手机厂商们要收割市场了吗?
可能还有别的原因——汇率上涨
美元上涨对有的领域是好事,但在手机行业真是太崩溃了,因为涨一毛手机成本增加20块。
近段时间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持续波动,12月22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告,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6.9435,目前还在持续攀升,距离破7仅“一步之遥”。
面对这个情况,南方都市报采访了金立、酷派、OPPO、荣耀等多家手机厂商,其中得出的普遍论调是,汇率波动带来零部件成本上涨的压力,虽然有海外市场实现对冲是最好的方法,但这依然不够。
上述几大手机厂商纷纷表示,明年手机涨价是肯定要进行的,毕竟提升利润空间才是规避风险的长远之策。
国内手机摄像头巨头之一舜宇光学内部人士表示,手机厂商的很多物料基本都以美元结算,而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继续上涨,带来的影响就会更大,芯片、屏幕、摄像头、内存等都是如此。
OPPO副总裁吴强此前透露,手机上游屏幕、内存等配件存在不同幅度涨价,曾考虑把R9s Plus的价格定高200元到3699元,但最终还是没有这么做,很多原材料以美元结算会受汇率影响。OPPO表示目前规模还可以,在成本控制上有一定优势。
酷派手机CEO刘江峰接受采访时表示,美元涨1毛钱,他们的成本要增加20块,压力很大。
从去年开始,国产厂商集体转向中高端市场。对于这个情况,手机联盟秘书长王艳辉表示,不管厂商还是供应商都要提高毛利润来规避风险,这才是最根本的办法。
“那个x一部手机都赚几千了,还想咋滴?”
近期文章精选:
美媒称:新款Macbook Pro 一点都不值得购买
华为Mate9曜石黑超惊艳,本月25日开售,你准备好了吗?
小米笔记本Air 4G版发布,主打随时随地即可上网
「科技美学」Macbook Pro2016体验测评
欢迎评论,说出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