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最近宣布了一项重要的决定,即Windows 10将无条件免费更新一年,这一政策对于全球用户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项政策目前仅适用于欧洲地区的用户。
这项政策的出台,是微软为了满足欧洲地区用户的需求和期望而做出的。在欧洲,Windows 10的普及率相对较低,因此微软希望通过免费更新来吸引更多欧洲用户升级到最新的操作系统。此外,这项政策也有助于提升微软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与竞争对手形成差异化。
对于欧洲地区的用户来说,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免费升级到Windows 10,享受更流畅、更安全、更稳定的操作系统体验。同时,这也为微软提供了一个机会,以更低的成本来扩大其在欧洲市场的份额。
然而,对于非欧洲地区的用户来说,他们可能无法享受这项优惠政策。尽管如此,微软仍然在不断努力提升其产品的全球竞争力,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支持。
总的来说,微软的这一决定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举措,有助于提升其在欧洲市场的地位和竞争力。同时,这也为欧洲地区的用户提供了升级到最新操作系统的机会,享受更好的使用体验。
相关内容:
欧洲白捡一年命,全球继续掏钱续命,微软把“双标”写在脸上。
30美元换一条系统命,欧洲经济区用户直接免单,微软把账单寄给剩下190多个国家。
同一套补丁,同一台服务器,同一串代码,欧洲IP点下去是“立即更新”,非欧洲IP跳出的却是“请先付费”。
这不是技术分区,是法律分区:欧盟《数字市场法》把“强制绑定账户”写进垄断清单,微软不想吃年营收10%的罚单,于是把免费当和解金。
罚单上限可达全球年营收一成,按微软2023财年营收2119亿美元算,210亿美元封顶,30美元一份的ESU得卖7亿份才抵得上,免费给欧洲一年只是零头,算盘声隔着大西洋都能听见。
“每60天登录验证一次”看着松,其实是微软给自己留的锁。
欧洲用户不用绑微软账户,可登录验证还是得走微软服务器,机器码、IP、时间戳一样不少,数据照收,只是换了个不触法的名头。
欧盟要的是“不强制”,微软给的是“不绑定”,两边各写各的说明书,消费者以为自己赢了,其实桌面右下角依旧闪着微软的灯。
非欧洲用户面前摆着两条路:掏30美元买一年“安全险”,或者攒1000微软积分。
积分怎么来?
用Edge浏览器、用Bing搜索、在Xbox商城消费,每一步都把用户往微软生态里再推深一寸。
30美元不是成本价,是门槛价,刚好卡在企业IT预算的心理线下,让财务觉得“不如升Win11”。
微软要的不是这30块,是要用户换电脑,是要OEM厂商的预装订单,是要2025年10月以后市面上跑的全是Win11,广告、商店、云订阅一并打包,后十年的钱一次赚足。
企业用户最尴尬。

欧洲总部免费续命,全球分部却要列预算,跨国集团同一套资产管理系统两种补丁策略,IT部门得把“欧洲”和“非欧洲”写进脚本,一不小心就违规。
微软早就算过,全球PC存量14亿台,Win10占六成,只要其中三成转去Linux,微软就损失42亿美元年订阅,还不如在欧洲认个怂,把火种留在自己炉子里。
Linux社区已经连夜发教程,教用户怎样把用了十年的老笔记本刷成Ubuntu,开机10秒,补丁永久免费。
微软不在乎流失极客,极客本来也不买Office365,它怕的是政企批量流失。
欧洲这一跪,等于告诉世界:只要法律够硬,微软就能打补丁不要钱。
日本、韩国、巴西的消费者组织已经发函问本国监管部门:我们能不能也照抄欧盟作业?
一旦形成连锁,30美元的ESU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路倒下去,微软的“付费续命”生意经可能只唱一年就谢幕。
2025年10月14日,微软会准时拉闸,Win10的最后一个补丁日期写进合同,一秒都不会多给。
欧洲用户现在白捡的12个月,只是死刑改死缓,全球用户依旧面对同一道选择题:掏钱、升级、还是换系统。
微软把免费当止痛药,不是良心发现,是怕欧盟一刀砍在动脉上。
药量只够欧洲,其他洲继续疼,疼就会想办法,想办法就可能掀桌子。
桌子的另一头,已经有人递上了Linux启动盘。
微软只给欧洲免费,是不是吃准了别的地方告不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