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关于360与“微信支付”勒索病毒(通常指WannaCry变种或类似的勒索软件)之间攻防较量的报道框架或概述:
"标题:攻与防的较量:360打响“微信支付”勒索病毒狙击战"
"引言:"
近期,针对使用“微信支付”的个人和企业用户,一种名为“微信支付”勒索病毒的攻击活动卷土重来,引发了广泛关注。该病毒利用特定漏洞(如已被披露的Windows SMB远程代码执行漏洞)进行传播,一旦感染,便锁定用户文件并索要赎金。面对日益猖獗的威胁,安全公司360迅速响应,积极投入“微信支付”勒索病毒的狙击战,力求为用户筑起一道安全防线。
"背景:勒索病毒的威胁升级"
“微信支付”勒索病毒并非全新,但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其利用零日漏洞或未及时修补系统漏洞的电脑进行大规模传播,造成了显著的财产损失和恐慌。该病毒通常通过钓鱼邮件、恶意链接、软件捆绑或利用系统漏洞感染电脑,一旦得手,会迅速加密用户存储的关键文件(文档、照片、视频等),并弹出勒索窗口,要求支付赎金以获取解密密钥。此次攻击的再次出现,无疑给用户带来了新的挑战。
"360的狙击行动:多维度防御"
面对“微信支付”勒索病毒的威胁,360
相关内容:
中新网12月4日电 12月1日,利用豆瓣作为C&C服务器进行攻击的UNNAMED1989勒索病毒爆发。这一利用“易语言开发环境”为介质实现快速传播的病毒,因为直接以微信扫码取代了以往通过数字货币进行赎买的支付方式,也被形象的称作“微信支付”勒索病毒。
360安全卫士官微早于12月2日凌晨就紧急发布了UNNAMED1989勒索病毒的传播情况和初步分析结论。目前,360安全卫士已可有效拦截该勒索病毒的攻击。但此次“微信支付”勒索病毒所暴露出的黑客新型攻击手段,已引起用户的广泛关注。对此,360对该勒索病毒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分析。
黑客成长史——从暗中尝试到公开传播
据360研究和追踪,“微信支付”勒索病毒的作者不仅熟练PC开发和移动端开发,还掌握了多个编程语言,早在2017 年4月就开始尝试通过论坛传播“正常源码+带毒模块”。


2018年4月,该作者开始尝试投递带毒工程项目,当时还使用的是Github存储远程控制信息。


到了2018年下半年,该作者开始使用豆瓣分发控制指令。通过豆瓣日记可以看到,其9月30 日开始进行调试。

从10月开始,作者通过论坛以“分享源代码”的方式开始尝试传播。

11月13日,作者开始在论坛散布带有恶意代码的所谓“恶搞代码”,这也是感染用户计算机的恶意代码首次对外公开传播。当天,就有易语言的开发者中招。
11月15日,作者在易语言开发者论坛进一步传播这一恶意代码。
11月15日,第一款被感染的应用开始在互联网中传播。
11月19日,超过20款应用被篡改,恶意程序开始在互联网大肆传播。
在11月底,恶意模块被举报,论坛管理员发现问题,并删除了传播源。
360反击战——从发现到快速查杀
2018年11月30日,“微信支付”勒索病毒作者开始下发“Unnamed勒索”软件。
12月1日,360安全卫士发布安全预警,提醒用户及时查杀木马。
12月2日,360安全卫士率先发布解密工具,支持unnamed1989勒索病毒解密。
12月3日,360安全卫士发布勒索病毒追溯分析,解析勒索病毒源头以及下发方式,提醒广大用户注意。
12月4日,360支持对该病毒感染的易语言开发环境的查杀。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360分析发现,“微信支付”勒索病毒攻击者不仅往受害者机器上植入了勒索病毒,还植入过盗号木马。这些恶意程序会注入到合法进程中工作,并带有更新功能,通过获取攻击者豆瓣主页上的字符串获取更新地址,并根据情况更改植入受害者计算机的恶意程序。
由此可以表明,“微信支付”勒索病毒的攻击是一个持续的、不断跳转的过程,再加上“供应链污染”的传播方式和微信扫码的支付方式,一度引起广大用户恐慌,也让网络安全工作者高度重视,而360此次对“微信支付”勒索病毒及时高效的应对,无疑是对抗勒索病毒的成功一役,为广大开发者和用户增添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