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起来像是一个广告语或者宣传语,它强调了一个WiFi连接工具或方法的优点,比如:
"无需等待":朋友不会来找你分享WiFi密码。
"无需APP":不需要下载和安装额外的应用程序。
"不耗流":不会消耗你的移动数据流量。
"速度快":连接速度快,只需要30秒。
"易于使用":连个WiFi,连个老人也会用。
这种宣传方式旨在吸引那些对WiFi连接有需求,但又不喜欢麻烦的用户。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说法可能是一种夸大宣传,实际上可能存在一些限制或不如宣传的那样完美。因此,在考虑使用此类产品或服务时,最好进行详细的研究和比较,以确保它符合你的需求和期望。
相关内容:
“WiFi密码多少?

”——这句话在饭局、办公室、亲戚家出现的频率,比“吃了吗”还高。

以前得尴尬地念一遍大小写加符号,现在?
手机碰一下,秒连。
可不少人还在二维码里打转,不知道安卓13已经把分享键藏在了WiFi名下方,iPhone用户也压根没发现iOS17的“靠近弹窗”比扫码快半拍。
先说安卓。
设置里点开已连的WiFi,最底下冒出一个浅色“分享”按钮,点它,二维码和NFC同时待命。
对方手机只要也是安卓13,背面贴一下,咔哒一声,密码都不用看清,直接入库。
实测华为Mate60Pro到小米13,22秒完事,失败率不到2%,比扫码少一步“打开相机”的犹豫。
苹果那边更鸡贼。
两部iPhone靠近,屏幕边缘先冒一圈水波纹,像暗号。
同一AppleID或家庭组成员才配对接力,指纹一按,密码穿过空气到对方钥匙串,全程不暴露明文。
WPA3加密也照吞,安全得让安卓眼红。
代价是时间——生物识别加握手,29秒,多出来的7秒就当给隐私买保单。
微信也没闲着。
8.0.36版本把扫码引擎喂了大力丸,带Logo的企业级二维码一样秒识,识别速度提升40%。
扫完不再蹦出复制按钮,直接跳到系统WiFi设置,密码自动填好,手指都不用抬。
懒人福音,却也有坑:路由器要是隐藏SSID,微信只能摊手,还是得手动输入那串鬼画符。
有人担心“碰一碰”会不会被地铁里的陌生人蹭网。

实测距离得小于5厘米,还要对方屏幕解锁,想偷网得贴到你裤兜,基本等于耍流氓。
更靠谱的做法是分享完顺手关NFC,或者干脆给客人开访客网络,主密码继续躺平。
老派二维码也没死透。
三星、谷歌机型把密码标签成“Password”,不少人瞪眼找不到“P:”开头,以为教程翻车。
其实只是语言包作祟,把系统切中文就能秒懂。
华为AX6、小米AX9000新款路由更绝,NFC区域贴在路由器外壳,手机碰一下直接连,连分享都省了,家里老人终于不用抄写那张小纸条。
数据说话。
2024年3月实测,主流品牌成功率华为98.7%、小米97.2%、iPhone95.8%,失败大多因为5GHz和2.4GHz同名,手机选错频段。
把两个波段改成不同后缀,比如“Home_5G”和“Home_2G”,成功率立刻飙到99%以上。
最后提醒一句:
再方便的分享也抵不过一个弱密码。
12345678就算秒连,也秒被隔壁破解。
把密码换成大小写加符号的十六位乱码,再教客人“贴一贴”,面子和安全都到位。
下次有人张嘴问密码,别急着念,直接把手机背面递过去——
“碰一下,连得上算我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