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微信确实在不断更新和推出新功能。这些更新可能包括:
1. "优化现有功能":例如改进聊天体验、增强语音和视频通话质量、优化朋友圈和公众号等。
2. "新增实用功能":比如增加小程序的种类和数量、引入新的支付方式、推出更智能的搜索功能等。
3. "安全与隐私提升":加强账户安全防护、提供更严格的隐私设置选项等。
4. "技术与性能提升":改进应用的运行速度、优化内存占用、增强电池续航能力等。
为了获取最新的微信功能和更新信息,您可以:
- "直接在微信中查看":微信通常会在新功能上线时通过弹窗或消息通知用户。
- "关注官方公告":留意微信官方公众号或官方网站发布的信息。
- "询问好友或同事":如果他们使用了新功能,也可以向他们了解。
请注意,由于微信的更新是持续进行的,具体的新功能可能因地区和时间而异。
相关内容:
微信在聊天里新增了个撤回选项,能一次性把本次发送的所有消息都撤回。

这事儿是有人先在社交平台晒截图吐槽的,大家一看界面立马就知道长啥样了。现在不是全面推送,只是小范围灰度测试,能用的人还少,别着急没看到,等正式放开就行。
操作其实挺直接的。你在聊天里找到那条两分钟内发出的消息,长按,会出现撤回按钮。点撤回后会跳两个选项:撤回该条消息,或者撤回本次发送的全部消息。选“该条”就是老办法,选“本次全部”就把这次你连发的几条都一锅端了。对方的聊天界面会变成“对方撤回了一条消息”,看不见原先的内容。对付那种一口气连发了好几条错的东西,这功能确实省事。

具体的时效规则要记清:大部分常见消息在发送后两分钟内能撤回,范围挺广的,文字、语音、表情包、图片、短视频、公众号文章、视频号链接和小程序这类都在两分钟内可撤。文字消息还有个小方便:撤回后你还能在五分钟内把这条文字重新编辑再发,遇到错别字、发错人,这真的挺实用。
有些文件类型给的时间更长,像Word、Excel、PPT、PDF、MP3、压缩包这类可以在发送后三个小时内撤回。这个细节能变着花儿用:如果你担心图片过了两分钟就撤不回,可以把图片当文件发,这样撤回的时限就能拉到三小时。操作也不复杂:到对话里点下方“+”,左划到“文件”,点“手机相册”,选照片发过去。对方收到后不会直接显示图片缩略图,而是一个文件图标,点开才看,这样牺牲点方便换来更长撤回时间,还算划算。

说到体验,好多人觉得批量撤回在工作群尤其有用。举个常见场景:你在群里赶紧把几个资料、链接、说明发上去,结果发现有错字、发错版本,手忙脚乱想撤回,过去得一条条点,现在一按就能把这波消息清掉,尴尬能少不少。也有网友提希望把两分钟拉长到几个小时,能补救的事情就更多。但从现在看,延长撤回时限牵扯的可能是技术实现、合规审查和隐私考量,短时间内未必能变。
这里还有几点细节别忽略。第一,批量撤回要在对话里对那条两分钟内发出的消息长按触发,这意味着如果你分批次发了内容,能撤回的范围受限于你点的那条消息的时间段,不是把整个聊天记录里任意时间的消息都一口气撤光。第二,撤回后对方只能看到“对方撤回了一条消息”这样的提示,并不会知道你撤了多少条,也不显示原文内容。但手机端本地缓存、截图或被转发的情况就不受此功能控制,所以别抱着万能的心态。第三,这功能还在灰度,后台界面、用词、提示可能会改,你现在看到的样子不一定是最终形态。

再补充点实用小窍门。平时发重要文件或图片时,先想好要不要直接发原图,如果对方习惯直接打开看,发文件会多一步点击。权衡就是为了多一点时间撤回,合不合算看场景。有些人也会选择先把敏感内容用文字草稿确认好,或者在私聊里先试探下,别一股脑往大群里扔。工作场景里,出错的代价往往比多点步骤要高。
还有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功能上线后,大家的行为习惯会变。有的人可能更敢发,因为知道能撤,但也有人会借机发过火的信息期待撤回,这就牵涉到社交礼仪和责任。技术能给你一把橡皮擦,但没法抹去别人已经看过的印象。和老同事、朋友聊这个事儿,有人说像是多了个保险带,有人说别把隐私当儿戏。说白了,还是要留点心眼儿,别把“撤回”当成长期赖皮的后路。

如果你想先试试,留意下朋友圈和社交平台的反馈,等到自己被推送功能再动手。一旦有机会,试几条测试消息看看选项长啥样,对比一下“撤回该条”和“撤回本次全部”到底撤了几条,熟悉规则再在重要场合用。要是你已经体验过,欢迎在评论里说说你的使用感受和碰到的坑,大家互相交流下实战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