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有研究表明,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特别是"每晚 7-9 小时"的睡眠,对于维持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而关于“特定时间睡觉”能降低风险,有一些研究和观察性研究表明,"早上 10 点之前睡觉"可能与较低的心血管疾病风险相关。
以下是一些关键点:
1. "规律性很重要":无论你选择哪个时间点睡觉,最重要的是保持每天几乎相同的时间入睡和起床,即使在周末也要尽量坚持。这有助于稳定你的生物钟(昼夜节律)。
2. "早晨 10 点前的理论":
一些研究观察发现,习惯在晚上 10 点前睡觉的人,其患心血管疾病(如心脏病发作、中风)的风险相对较低。
"可能的原因":这可能与维持稳定的昼夜节律有关。我们的身体和器官(包括心血管系统)在白天和黑夜有不同的活动模式。过早睡觉可能有助于更好地同步身体节律,减少与“昼夜错乱”相关的压力。此外,晚睡可能影响血压、血糖和炎症水平,从而增加风险。
3. "睡眠时长同样关键":仅仅“早睡”还不够,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长(通常认为是 7-9 小时)同样重要。睡眠不足或睡眠过多都可能对健康不利。
4. "睡眠质量也很重要":睡得早但质量差(如频繁醒来、打鼾严重),可能和
相关内容:
有人说:早睡早起对身体好。也有人说:只要你自己没有觉得哪里不舒服,晚睡晚起和早睡早起一样好。究竟哪种说法是正确的?是否存在一个最佳的入睡时间?
01
22~23点入睡对心血管系统最好
这几年,有多项研究结果都表明,22~23点入睡对心血管最好。
2021年11月,英国牛津大学和埃克塞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篇题为《加速度计衍生的入睡时间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英国生物样本库队列研究》的研究论文。此研究共纳入近9万名(51214名女性和36812名男性)平均年龄为61.43岁的研究对象,研究人员对他们的入睡时间和醒来时间进行了平均时长为5.7年的随访。
结果发现,有3172人患上了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肌梗塞、心力衰竭、慢性缺血性心脏病、中风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这些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有43%在凌晨及更晚睡,38%在23~24点间睡,仅有15%在22~23点间睡,4%在22点前睡。

排除了混杂因素后,研究人员得出结论:
22点—23点睡觉,心血管疾病风险最低;
23点—24点睡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12%;
午夜12点或更晚入睡,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增加25%。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从东到西跨越五个时区,但各地统一采用东八区的北京时间。因此,位于东八区的北京和位于东六区的乌鲁木齐,它们的22~23点,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北京的日落时间早,乌鲁木齐的日落时间要推迟2个小时。对于北京人的生物钟来说,22点~23点是最佳入睡时间,对于乌鲁木齐人的生物钟来说,最佳入睡时间应调整为0点~1点。在我国其他时区生活的人,也可以参考这一规律进行最佳入睡时间换算。
02
每晚睡6~9小时对心脏最好
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认为睡眠与心脏健康之间存在关联,但因为有许多因素会同时影响心脏健康和睡眠,这使得确定因果关系变得更加困难。
一项样本量近50万人的研究显示,即使不吸烟、经常锻炼,也没有心血管疾病的遗传易感,睡眠不足或睡眠过多仍会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
与每晚睡6~9小时的人相比,睡眠不足6小时的人在研究期间心脏病发作的几率高出了20%。但是睡太长时间也不行,睡眠时间超过9小时的人在研究期间心脏病发作的几率增加了34%。

那么最佳的睡眠时长到底是多久呢?研究人员认为,每晚6~9小时的睡眠是对心脏健康最有益的睡眠时长。
另外,2022年,来自复旦大学的研究团队发表的研究发现:最佳睡眠时长为7小时,与认知功能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有益关联。然而,当睡眠时长不足或超过7小时,与认知功能下降以及较差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关。

这些关于睡眠与心脏健康之间关联的研究不断提醒着我们:
该睡觉的时候就要去睡觉,该睡不睡和睡眠不足,都是在跟自己的身体健康对着干。
为了保证良好的睡眠质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保证在22~23点内入睡,尽量睡够6~9小时。
如何实现早睡呢?给大家准备了早睡小贴士——
1. 早上固定时间起床;
2. 起床后拉开窗帘见阳光;
3. 按时吃早餐;
4. 白天避免久坐,没事多动一动;
5. 晚上睡前要避光(包括玩手机)。
好好睡觉,就从今晚开始吧
综合: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科普中国
来源: 河南交通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