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真实”是一个在很多领域都至关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在涉及公众信任和资金安全的公益慈善领域。水滴筹作为国内知名的互联网互助平台,其因虚假筹款事件受到监管处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的案例,揭示了在追求快速发展过程中,对真实性保障机制的忽视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从水滴保被罚(以及水滴筹的普遍情况)来看,保证真实需要从多个维度入手,并建立严格的内控和外部监督机制:
"一、 核心机制:透明度与可验证性"
1. "信息公示的全面性与及时性:"
"患者信息:" 应清晰、完整地公示患者的身份信息(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如身份证号部分隐藏、头像等)、诊断证明、医院证明、治疗费用明细、筹款目标与实际进展等。
"平台信息:" 公示平台运营资质、服务协议、收费标准(如有)、投诉渠道、管理团队信息等。
"资金信息:" 详细公示资金来源(用户捐赠)、资金去向(用于患者治疗的部分、平台运营费用的比例),并定期(如每月)出具资金使用报告,接受社会监督。
2. "信息核实的可操作性:"
建立独立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患者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核实。这包括但不限于:
核对患者身份与诊断证明的真实性(如与医院
相关内容:
8月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公示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水滴保险经纪有限公司湖北分公司因业务信息不真实原因,被湖北金融监管局罚款10万元。
这并非水滴保首次被罚。2021年11月,银保监会(现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水滴保公司因“首月0元”“首期0元”销售乱象,被认定为“未按照规定使用经批准或者备案的保险条款、保险费率”,受到行政处罚,被处罚金100万元。
“这一类叫‘魔方业务’。”关注保险与财经产业的知情人士杨林对《公益时报》记者表示。所谓“魔方业务”,即保险公司通过免费赠险或以低保费、低保额、高免赔的保险来吸引客源,进而引导其“升级”投保常规医疗险或重疾险。“当时保险行业用互联网引流,挺多这样的。”
在从事保险经纪业务的小李看来,引流对于保险行业而言,是连接客户需求与产品供给的核心环节,“怎样触达客户是我们每天睁开眼睛想的第一件事”。
与水滴保同样备受关注的,还有水滴公司的另一个具有“引流”作用的业务——水滴筹。“这是水滴公司的两个业务板块。”杨林介绍。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水滴公司(WDH.US)公布2025年第二季度业绩报告:2025年二季度水滴公司净营业收入8.38亿元,同比增长23.9%,实现连续14个季度盈利。不过与利润增长相对应的是水滴公司在股票市场的乏力表现,根据同花顺数据中心10月9日数据,水滴(WDH.N)最新股价为1.92美元/股。这与IPO发行价的12美元/股相去甚远。
水滴公司业绩的高增长为何在股市中未得到有效反响?作为水滴公司上市版图中的重要一块,水滴筹目前正面临怎样的挑战?
水滴保与水滴筹到底啥关系?
水滴筹招股书中所载内部流量来源
2021年4月16日,水滴公司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了招股说明书(下简称“招股书”)。
“通过医疗众筹、互助平台和保险市场,我们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社会保障和支持网络,提高了人们的保险意识。”水滴公司在招股书中介绍,“我们的医疗众筹业务将大量流量引向我们的保险市场。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实现的FYP(first year premium,首年保费)约46.5%、23.0%和13.0%来自水滴的医疗众筹平台。”
这样的模式被业内人士和行业媒体概括为“公益引流+保险变现”或“筹款+保险”。
2025年6月,在保定某高校就读的学生李丽接到父亲因脑出血入院急救的消息。据她介绍,入院没多久,水滴筹工作人员便在医院病房里联系到李丽和她的家人。“当时那个工作人员给我妈妈详细介绍了水滴筹的发起条件与服务模式。”很快,李丽父亲的水滴筹筹款页面出现在李丽的朋友圈。
在筹集三万余元后,李丽父亲去世了。“从发现到去世很快,不到半个月,”李丽说起来还有些悲痛,“这笔钱确实缓解了我们家的处境。”但与筹款并肩而至的,还有水滴筹工作人员推荐家属购买的保险。“这种感觉很复杂。”李丽有些哭笑不得。
在水滴筹捐助过的小邸,也在支付善款后收到了水滴筹平台的保险推荐,“页面上显示:帮人很要紧,您的健康更重要”。小邸表示,“在捐助之后,也多次收到购买保险的邀约。”
招股书中,水滴公司将这一模式概括为“病前保护”+“病后支持”的Unique and Comprehensive Product Offerings竞争优势——水滴的病后支持平台“水滴筹”为有经济困难的人们提供了有效的渠道,以及时获得援助,并提高保险意识和对水滴品牌的信任。通过教育和有针对性的营销,捐助者将愿意为自己和家人提高医疗保险的覆盖率。水滴的病前保护平台“水滴保”提供了全套量身定制的保护产品。
另一个被招股书视为竞争优势的还有Innovative User Acquisition and Engagement Model(创新的用户获取和参与模型)。
水滴公司在招股书中介绍道,水滴还与当地社区建立了联系并建立了长期信任。水滴的众筹顾问团队在提供支持的同时,还为水滴的社区提供持续的教育。截至2020年12月31日,水滴在全国31个省297个城市设有线下众筹顾问。
不过这些线下众筹顾问在发挥应有作用之外,也偶然诱发一些负面舆情,为水滴公司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水滴筹:真需求与长尾效应
“本季度,水滴筹业务继续发挥‘救急难’作用。截至2025年6月30日,水滴筹上线以来累计约4.8亿用户向354万名患者捐赠700亿元。”前述业绩报告写道。
区别于慈善机构和互联网公开募捐平台,以水滴筹为代表的平台被称为“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自2024年9月5日起施行的《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管理办法》中定义:专门为因疾病等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个人,提供求助信息发布和捐助资金归集、管理、拨付等服务的网络平台。
水滴公司创始人兼CEO沈鹏曾在2019年的一次活动上重申了水滴公司的初心:创业初衷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赚钱,“我们定义自己就是一个社会企业”。沈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创业之初,水滴公司就选择了一条传统大公司看不上的“残废赛道”,这条赛道传统的保险巨头不重视,互联网巨头看不上,但是中国基层群众有巨大的需求。
“首先还是要承认水滴筹和一众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对大病困境家庭的实际作用。”一位不愿具名但见证过《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服务平台自律公约》签署的行业专家认为,“模式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长尾效应背后难管的问题也确实存在。”
“在水滴筹发起筹款的过程很迅速。”迅速到李丽和她的家人们都来不及反应。“我们还有很多顾虑,还没有确定何时要发布水滴筹,工作人员便拿过我父亲的手机在朋友圈转发文章,并向全部联系人进行群发。”李丽说,“等到我们发现时,信息已经来不及撤回了。”
李丽还向记者透露,“我们所在的医院随处可见水滴筹的相关标语和小卡片,工作人员也似乎在此一直‘蹲守’,往返于各个重症监护室”,其运营体系已经相当成熟。
早在2019年,水滴筹便因为“扫楼”事件陷入舆情风波。当年11月30日,水滴筹被曝派地推人员在多地医院逐个病房引导患者发起筹款,模板化撰写求助人故事,对其财产状况不加审核甚至有所隐瞒。2019年12月5日,水滴创始人沈鹏发布微博称,“再管不好,我愿把水滴筹交给相关公益组织!”
随后水滴公司采取一系列行动,试图提高水滴筹平台治理水平。但在庞大的体系框架下,仍有不少“卯着劲钻空子的逐利者”。
2023年,安徽罗某为患急性髓性白血病的前夫刘某在水滴筹筹款24.7万元,后刘某因病去世,罗某转走其账户剩余财产37万余元。水滴筹后续审查监督发现其存在隐瞒家庭经济情况发起筹款的情况,予以起诉。经法院判决,罗某须全额返还捐款24.7万元。水滴筹在将善款返回后还将罗某列入“失信筹款人”黑名单,永久禁止其在平台发起筹款。
2024年,湖北男子兰某飞在水滴筹收到近30万元筹款,与此同时其在社交媒体上“晒新房照片”被曝出,引发网友关注。水滴筹随之介入调查,最终追回27.8万元善款,并永久禁止其发起筹款。
大病求助真实性该如何保证?
“真实性,是所有与慈善、公益相关项目或平台必须要建立的底线。”保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公益研究中心主任陶龙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以水滴筹为代表的个人求助互联网平台而言,如何保证真实性,是必须要解决的难点、堵点。”
“个人因疾病等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向社会发布求助信息的,求助人和信息发布人应当对信息真实性负责,不得通过虚构、隐瞒事实等方式骗取救助。”2024年9月施行的新修改的慈善法在附则中规定,从事个人求助网络服务的平台应当经国务院民政部门指定,对通过其发布的求助信息真实性进行查验,并及时、全面向社会公开相关信息。
《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管理办法》也对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在“确保真实性”方面提出要求:(平台)应当建立审核团队,对求助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查验。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应当监督求助人按照求助用途使用捐助资金,要求求助人、信息发布人及时更新捐助资金使用情况。
2024年年底,民政部官方指定三家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由北京水滴互保科技有限公司作为运营主体的水滴筹出现在名单中。
“有规范了,有主体了,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进入更加健康规范发展的新阶段。”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马剑银彼时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正在就读法学硕士的小邸对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的真实性与合规性也很关注,尤其是注意到这些平台筹款页面的声明。
记者在水滴筹捐助后,页面显示的保险推荐与平台声明
《公益时报》记者根据小邸提供的链接完成了一笔捐助。记者注意到,在平台声明中水滴筹提醒,为了水滴筹可持续为用户提供筹款服务,现收取提现金额6%的服务费用于承担平台运营成本。该求助信息属个人求助,不属于慈善公开募捐,真实性由信息发布者完全负责。
“这样的声明可以是可以,但还是要核实材料,避免被认定为背书。”北京国标律师事务所主任姚克枫从法律实务角度表示,如果捐助人捐到了存在瑕疵的“假项目”,是有权追究平台的责任的,“平台有可能承担责任,不一定都能免责,还要看具体情况。”
陶龙渤认为,社会爱心总量是有限的,公众对于慈善的信任度也是有边界的,“不能指望着老百姓区分啥是互联网公募、啥是个人大病求助,平台理应承担平台责任。”
实际上,水滴筹在保证真实性方面一直有所行动。根据水滴筹公布的数据显示,大概36%的救助资金来自求助人的亲朋好友,有64%的资金来自筹款链接,即陌生人的捐赠。
2024年新京智库基于发起的网络问卷调查结果认为,“案例的真实性程度”被受访者认为最会影响公众对平台信任度的因素。
“为了保障筹款案例的真实性,我们必须不断加大技术投入,升级审核模型,通过初审、复审、第三方审核等多种方式对用户信息进行持续审核,在平台审核信息无误且符合资格后,方可正常发起线上筹款。对于审核不符合筹款要求的案例,水滴筹会进行驳回。”水滴筹有关负责人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文中杨林、李丽为化名)
这并非水滴保首次被罚。2021年11月,银保监会(现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水滴保公司因“首月0元”“首期0元”销售乱象,被认定为“未按照规定使用经批准或者备案的保险条款、保险费率”,受到行政处罚,被处罚金100万元。
“这一类叫‘魔方业务’。”关注保险与财经产业的知情人士杨林对《公益时报》记者表示。所谓“魔方业务”,即保险公司通过免费赠险或以低保费、低保额、高免赔的保险来吸引客源,进而引导其“升级”投保常规医疗险或重疾险。“当时保险行业用互联网引流,挺多这样的。”
在从事保险经纪业务的小李看来,引流对于保险行业而言,是连接客户需求与产品供给的核心环节,“怎样触达客户是我们每天睁开眼睛想的第一件事”。
与水滴保同样备受关注的,还有水滴公司的另一个具有“引流”作用的业务——水滴筹。“这是水滴公司的两个业务板块。”杨林介绍。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水滴公司(WDH.US)公布2025年第二季度业绩报告:2025年二季度水滴公司净营业收入8.38亿元,同比增长23.9%,实现连续14个季度盈利。不过与利润增长相对应的是水滴公司在股票市场的乏力表现,根据同花顺数据中心10月9日数据,水滴(WDH.N)最新股价为1.92美元/股。这与IPO发行价的12美元/股相去甚远。
水滴公司业绩的高增长为何在股市中未得到有效反响?作为水滴公司上市版图中的重要一块,水滴筹目前正面临怎样的挑战?
水滴保与水滴筹到底啥关系?

2021年4月16日,水滴公司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了招股说明书(下简称“招股书”)。
“通过医疗众筹、互助平台和保险市场,我们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社会保障和支持网络,提高了人们的保险意识。”水滴公司在招股书中介绍,“我们的医疗众筹业务将大量流量引向我们的保险市场。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实现的FYP(first year premium,首年保费)约46.5%、23.0%和13.0%来自水滴的医疗众筹平台。”
这样的模式被业内人士和行业媒体概括为“公益引流+保险变现”或“筹款+保险”。
2025年6月,在保定某高校就读的学生李丽接到父亲因脑出血入院急救的消息。据她介绍,入院没多久,水滴筹工作人员便在医院病房里联系到李丽和她的家人。“当时那个工作人员给我妈妈详细介绍了水滴筹的发起条件与服务模式。”很快,李丽父亲的水滴筹筹款页面出现在李丽的朋友圈。
在筹集三万余元后,李丽父亲去世了。“从发现到去世很快,不到半个月,”李丽说起来还有些悲痛,“这笔钱确实缓解了我们家的处境。”但与筹款并肩而至的,还有水滴筹工作人员推荐家属购买的保险。“这种感觉很复杂。”李丽有些哭笑不得。
在水滴筹捐助过的小邸,也在支付善款后收到了水滴筹平台的保险推荐,“页面上显示:帮人很要紧,您的健康更重要”。小邸表示,“在捐助之后,也多次收到购买保险的邀约。”
招股书中,水滴公司将这一模式概括为“病前保护”+“病后支持”的Unique and Comprehensive Product Offerings竞争优势——水滴的病后支持平台“水滴筹”为有经济困难的人们提供了有效的渠道,以及时获得援助,并提高保险意识和对水滴品牌的信任。通过教育和有针对性的营销,捐助者将愿意为自己和家人提高医疗保险的覆盖率。水滴的病前保护平台“水滴保”提供了全套量身定制的保护产品。
另一个被招股书视为竞争优势的还有Innovative User Acquisition and Engagement Model(创新的用户获取和参与模型)。
水滴公司在招股书中介绍道,水滴还与当地社区建立了联系并建立了长期信任。水滴的众筹顾问团队在提供支持的同时,还为水滴的社区提供持续的教育。截至2020年12月31日,水滴在全国31个省297个城市设有线下众筹顾问。
不过这些线下众筹顾问在发挥应有作用之外,也偶然诱发一些负面舆情,为水滴公司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水滴筹:真需求与长尾效应
“本季度,水滴筹业务继续发挥‘救急难’作用。截至2025年6月30日,水滴筹上线以来累计约4.8亿用户向354万名患者捐赠700亿元。”前述业绩报告写道。
区别于慈善机构和互联网公开募捐平台,以水滴筹为代表的平台被称为“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自2024年9月5日起施行的《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管理办法》中定义:专门为因疾病等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个人,提供求助信息发布和捐助资金归集、管理、拨付等服务的网络平台。
水滴公司创始人兼CEO沈鹏曾在2019年的一次活动上重申了水滴公司的初心:创业初衷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赚钱,“我们定义自己就是一个社会企业”。沈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创业之初,水滴公司就选择了一条传统大公司看不上的“残废赛道”,这条赛道传统的保险巨头不重视,互联网巨头看不上,但是中国基层群众有巨大的需求。
“首先还是要承认水滴筹和一众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对大病困境家庭的实际作用。”一位不愿具名但见证过《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服务平台自律公约》签署的行业专家认为,“模式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长尾效应背后难管的问题也确实存在。”
“在水滴筹发起筹款的过程很迅速。”迅速到李丽和她的家人们都来不及反应。“我们还有很多顾虑,还没有确定何时要发布水滴筹,工作人员便拿过我父亲的手机在朋友圈转发文章,并向全部联系人进行群发。”李丽说,“等到我们发现时,信息已经来不及撤回了。”
李丽还向记者透露,“我们所在的医院随处可见水滴筹的相关标语和小卡片,工作人员也似乎在此一直‘蹲守’,往返于各个重症监护室”,其运营体系已经相当成熟。
早在2019年,水滴筹便因为“扫楼”事件陷入舆情风波。当年11月30日,水滴筹被曝派地推人员在多地医院逐个病房引导患者发起筹款,模板化撰写求助人故事,对其财产状况不加审核甚至有所隐瞒。2019年12月5日,水滴创始人沈鹏发布微博称,“再管不好,我愿把水滴筹交给相关公益组织!”
随后水滴公司采取一系列行动,试图提高水滴筹平台治理水平。但在庞大的体系框架下,仍有不少“卯着劲钻空子的逐利者”。
2023年,安徽罗某为患急性髓性白血病的前夫刘某在水滴筹筹款24.7万元,后刘某因病去世,罗某转走其账户剩余财产37万余元。水滴筹后续审查监督发现其存在隐瞒家庭经济情况发起筹款的情况,予以起诉。经法院判决,罗某须全额返还捐款24.7万元。水滴筹在将善款返回后还将罗某列入“失信筹款人”黑名单,永久禁止其在平台发起筹款。
2024年,湖北男子兰某飞在水滴筹收到近30万元筹款,与此同时其在社交媒体上“晒新房照片”被曝出,引发网友关注。水滴筹随之介入调查,最终追回27.8万元善款,并永久禁止其发起筹款。
大病求助真实性该如何保证?
“真实性,是所有与慈善、公益相关项目或平台必须要建立的底线。”保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公益研究中心主任陶龙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以水滴筹为代表的个人求助互联网平台而言,如何保证真实性,是必须要解决的难点、堵点。”
“个人因疾病等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向社会发布求助信息的,求助人和信息发布人应当对信息真实性负责,不得通过虚构、隐瞒事实等方式骗取救助。”2024年9月施行的新修改的慈善法在附则中规定,从事个人求助网络服务的平台应当经国务院民政部门指定,对通过其发布的求助信息真实性进行查验,并及时、全面向社会公开相关信息。
《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管理办法》也对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在“确保真实性”方面提出要求:(平台)应当建立审核团队,对求助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查验。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应当监督求助人按照求助用途使用捐助资金,要求求助人、信息发布人及时更新捐助资金使用情况。
2024年年底,民政部官方指定三家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由北京水滴互保科技有限公司作为运营主体的水滴筹出现在名单中。
“有规范了,有主体了,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进入更加健康规范发展的新阶段。”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马剑银彼时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正在就读法学硕士的小邸对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的真实性与合规性也很关注,尤其是注意到这些平台筹款页面的声明。

《公益时报》记者根据小邸提供的链接完成了一笔捐助。记者注意到,在平台声明中水滴筹提醒,为了水滴筹可持续为用户提供筹款服务,现收取提现金额6%的服务费用于承担平台运营成本。该求助信息属个人求助,不属于慈善公开募捐,真实性由信息发布者完全负责。
“这样的声明可以是可以,但还是要核实材料,避免被认定为背书。”北京国标律师事务所主任姚克枫从法律实务角度表示,如果捐助人捐到了存在瑕疵的“假项目”,是有权追究平台的责任的,“平台有可能承担责任,不一定都能免责,还要看具体情况。”
陶龙渤认为,社会爱心总量是有限的,公众对于慈善的信任度也是有边界的,“不能指望着老百姓区分啥是互联网公募、啥是个人大病求助,平台理应承担平台责任。”
实际上,水滴筹在保证真实性方面一直有所行动。根据水滴筹公布的数据显示,大概36%的救助资金来自求助人的亲朋好友,有64%的资金来自筹款链接,即陌生人的捐赠。
2024年新京智库基于发起的网络问卷调查结果认为,“案例的真实性程度”被受访者认为最会影响公众对平台信任度的因素。
“为了保障筹款案例的真实性,我们必须不断加大技术投入,升级审核模型,通过初审、复审、第三方审核等多种方式对用户信息进行持续审核,在平台审核信息无误且符合资格后,方可正常发起线上筹款。对于审核不符合筹款要求的案例,水滴筹会进行驳回。”水滴筹有关负责人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文中杨林、李丽为化名)
作者:赵明鑫 任斯诺
值班编辑:于俊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