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辨别中国八大名酒(通常指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汾酒、西凤酒、剑南春、洋河、古井贡酒)的真假,特别是针对“新酿酒”的情况。
需要强调的是,"“新酿酒”本身是一个相对概念",通常指生产日期较近的酒。辨别真假的核心在于辨别"生产日期、批次、防伪标识、酒体特征"等是否与正品一致。以下是一些关键的辨别方法和需要注意的方面:
"一、 核心辨别要素(普遍适用):"
1. "防伪标识与追溯系统:"
"防伪技术:" 正品名酒大多采用了复杂的防伪技术,如:
"防伪标/二维码:" 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查询真伪,或刮开涂层露出防伪码进行验证。注意,验证码通常只能使用一次。
"防伪芯片:" 部分高端产品内置芯片,需要专用设备读取。
"油墨技术:" 特殊油墨(如温变、光变、缩微文字等)在不同光线下或条件下会显示不同图案或文字。
"防伪瓶盖:" 具有特殊结构、防拆卸设计、激光喷码等。
"验证途径:" 务必通过厂家官方提供的
相关内容:
中国八大名酒指茅台酒、五粮液、泸州老窖特曲、汾酒、古井贡酒、西凤酒、剑南春、董酒,于1963年在北京第二届国家级评酒会上评选产生,主产于山西、陕西、贵州、四川、安徽五省。

中国八大名酒
老八大名酒在商标上的变迁,其实也是随着年代的变化而发展的改变。了解名酒的年代特征,也是辨别名酒真假的方式之一。中国白酒杂志总编张伟表示辨别老八大名酒真假需结合包装细节、生产年代特征及工艺细节进行综合判断。以下是主要名酒的鉴别特征要点: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50年代茅台的瓶型普遍为黄釉土陶瓶。
1953年前,茅台酒采用工农图案的图标,酒厂名称为贵州省地方国营仁怀酒厂,商品名称为“贵州茅苔”,酒的封口为木塞,泡布上再贴上方形纸标签。
1956年,“苔”改为“台”,酒厂名称为“地方国营茅台酒厂”。
1958年,瓶身正标上的文字全部改为简体字。
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60年代的瓶型主要为矮颈黄釉土陶瓶,软木塞、红膜,1967年下半年,背标开始使用三大革命(三大革命到1983年结束)。
20世纪70年代
1978年左右,外销“葵花”商标停用,由于尚有很多剩余标签没有用完,将“葵花”用于内销酒商,背标仍为三大革命,到1983年结束。
20世纪80年代
1983年——1986年,三大革命背标结束使用,外包装仍采用20世纪60年代左右开始采用的棉纸包装,俗称“地方国营茅台酒”。
1983年开始,螺旋塑盖顶部加有“茅台”暗记。
1986年,内销五星开始使用彩色外盒包装,年底厂名由“地方国营茅台酒厂”改为“中国贵州茅台酒厂”。1986年,内销五星出现防盗铝盖。酒的容量由540毫升改为500毫升,俗称“铁盖”茅台。
20世纪90年代
1991年左右,从这个时期开始,茅台开始在正标下方标注度数。
1991年左右,内销五星增加飘带和红胶膜,上面分别绣有“中国贵州茅台酒”和“中国名酒”、“世界名酒”。
1996年后,改用意大利进口防盗瓶盖,胶帽透明无色,喷码日期直接喷在透明膜上,2000年后,酒厂名称改为“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
茅台工艺及风格
茅台酒系以优质高粱为原料,用小麦制成高温曲,而用曲量多于原料。用曲多,发酵期长,多次发酵,多次取酒等独特工艺,这是茅台酒风格独特、品质优异的重要原因。酿制茅台酒要经过两次加生沙(生粮)、八次发酵、九次蒸馏,生产周期长达八九个月,再陈贮三年以上,勾兑调配,然后再贮存一年,使酒质更加和谐醇香,绵软柔和,方准装瓶出厂,全部生产过程近五年之久。茅台酒是风格最完美的酱香型大曲酒之典型,故“酱香型”又称“茅香型”。其酒质晶亮透明,微有黄色,酱香突出,令人陶醉,敞杯不饮,香气扑鼻,开怀畅饮,满口生香,饮后空杯,留香更大,持久不散。口味幽雅细腻,酒体丰满醇厚,回味悠长,茅香不绝。茅台酒液纯净透明、醇馥幽郁的特点,是由酱香、窖底香、醇甜三大特殊风味融合而成,现已知香气组成成分多达300余种。酒度53度。陈毅有诗:“金陵重逢饮茅台,万里长征洗脚来。深谢诗章传韵事,雪压江南饮一杯。”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1952年,宜宾酒厂成立。
1959年,宜宾五粮液酒厂成立,注册商标为“交杯牌”。
1966年,生产“红旗牌”五粮液。
20世纪70年代
1972年,停止使用“红旗牌”,商标改为“长江大桥”。
1979年,第三届全国评酒会被评为八大名酒,获得“优质”奖章,此后生产带有优质奖章的五粮液,俗称“优质五粮液”。
20世纪80年代
80年代初,停止使用“长江大桥牌”商标。
1981年,重新开始使用“交杯牌”。一直使用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1987年开始,五粮液开始标注度数、容量,但60度没有标注度数。
80年代中后期,出现铝盖五粮液。
1987年左右,出现“金标”五粮液,五粮液图案为金色。
1988年左右,出现“对称标”五粮液,五粮图案为对称形式。
20世纪90年代
1990年代初,推出主打产品“长城五粮液”。
1998年,五粮液酒厂改制,改名为“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
相较于七八十年代,五六十年代的五粮液因存世时间较长,存世量已经相对较少,拥有完好品相的也不多,是一个极其珍贵的年代品种。
五粮液工艺及风格
五粮液的酿造原料为红高粱、糯米、大米、小麦和玉米五种粮食。糖化发酵剂则以纯小麦制曲,有一套特殊制曲法,制成“包包曲”,酿造时,须用陈曲。用水取自岷江江心,水质清洌优良。发酵窖是陈年老窖,有的窖为明代遗留下来的。发酵期在70天以上,并用老熟的陈泥封窖。在分层蒸馏、量窖摘酒、高温量水、低温入窖、滴窖降酸、回酒发酵、双轮底发酵、勾兑调味等一系列工序上,五粮液酒厂都有一套丰富而独到的经验,充分保证了五粮液品质优异,长期稳定,在中外消费者中博得了美名。五粮液酒无色,清澈透明,香气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绵,入喉净爽,各味谐调,恰至好处。酒度分39度、52度、60度三种。饮后无刺激感,不上头。开瓶时,喷香扑鼻;入口后,满口溢香;饮用时,四座飘香;饮用后,余香不尽。属浓香型大曲酒中出类拔萃之佳品。
1951年—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
此期间主流瓶型为压盖啤酒瓶和扁平小瓶型,山西省专卖事业公司出品,酒标上有巴拿马大奖章图标。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中期
1954年,酒厂改名为陕西省榆次专区地方国营杏花村汾酒厂。
1958年,酒厂更名为山西省地方国营杏花村汾酒厂,颈标为专卖事业局专属的“五星”标志。在此期间出现瓷瓶木塞酒。
“文革”期间
“文革”期间生产的酒商标为“四新”,意为“立四新、破四旧”。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
20世纪70年代,沿用20世纪60年代已经使用过的“古井亭”商标。此期间的汾酒,除了白瓷瓶外,还有压盖玻璃瓶瓶型。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不同艺术器型的白瓷汾酒及棕色瓷瓶汾酒,使用塑料瓶盖。
20世纪80年代初,玻璃瓶型汾酒出现了粗瓶长旋盖,这种粗瓶长旋盖瓶型于1988年全面取代之前的瓶型,成为主流瓶型。
20世纪90年代
1992年,长旋盖上出现喷码。
汾酒工艺及风格
杏花村汾酒酿制技艺以晋中平原的“一把抓高粱”为原料,用大麦、豌豆制成的糖化发酵剂,采用“清蒸二次清”的独特酿造工艺。所酿成的酒,酒液莹澈透明,清香馥郁,入口香绵、甜润、醇厚、爽洌。酿酒师傅的悟性在酿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像制曲、发酵、蒸馏等就都是经验性很强的技能。千百年来,这种技能以口传心领、师徒相延的方式代代传承,并不断得到创新、发展,在当今汾酒酿造的流程中,它仍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1932年,微生物和发酵专家方心芳先生把汾酒酿造的工艺归结为“七大秘诀”,即:“人必得其精,水必得共甘,曲必得其时,高粱必得其真实,陶具必得其洁,缸必得其湿,火必得其缓”的“清蒸二次清”工艺。
20世纪70年代前
1956年,开始使用“凤凰牌”商标(直到1987年)。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70年代的注册商标仍为“凤凰牌”,主要瓶型早起为啤酒瓶型,到中晚期为普通瓶型,皆为压盖。
20世纪80年代
1983年左右,玻璃瓶西凤结束使用压盖,开始使用塑盖。1986年后,出现短旋盖玻璃瓶西凤酒。1987年,开始使用“西凤牌”注册商标。
20世纪90年代
1991年左右,玻璃瓶西凤酒的短铝旋盖逐渐过渡为长铝旋盖,瓶颈较之前也变得更长。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西凤酒开始设计使用一些较有艺术观赏价值,且材质不同的瓶型。
西凤工艺及风格
西凤酒以当地特产高粱为原料,用大麦、豌豆制曲。工艺采用续渣发酵法,发酵窖分为明窖与暗窖两种。工艺流程分为立窖、破窖、顶窖、圆窖、插窖和挑窖等工序,自有一套操作方法。蒸馏得酒后,再经3年以上的贮存,然后进行精心勾兑方出厂。西凤酒无色清亮透明,醇香芬芳,清而不淡,浓而不艳,集清香、浓香之优点融于一体,幽雅、诸味谐调,回味舒畅,风格独特。被誉为“酸、甜、苦、辣、香五味俱全而各不出头”。即酸而不涩,苦而不黏,香不刺鼻,辣不呛喉,饮后回甘、味久而弥芳之妙。属凤香型大曲酒,被人们赞为它是“凤型”白酒的典型代表。西凤酒为适应各地不同消费者的需要推出33度、38度、39度、42度、45度、48度、50度、55度、65度等多种度数。适时饮用,有活血驱寒,提神祛劳之益。西凤酒的工艺特点与清香型、浓香型、酱香型、米香型白酒有着明显的区别,兼有清香、浓香的优点,因而有独特的凤香型特点。
20世纪50年代
1951年,酒厂名称为“四川省专卖公司国营第一酿酒厂”。1954年,酒厂名改为“四川省地方国营泸州酒厂”(至1961年)。50年代出现“白塔牌”注册商标。
20世纪60至70年代
1961年,酒厂改名为“四川省地方国营泸州市曲酒厂”(至1964年止)。
1964年,酒厂改名为“四川省泸州曲酒厂”。70年代初出现“工农牌”注册商标(该商标使用至1987年)。
20世纪80年代
1981年,出现塑盖方瓶圆底“工农牌”泸州老窖特曲(使用至1982年)。
1982年,开始使用“泸州牌”注册商标,采用塑盖方瓶圆底(使用至20世纪90年代初)。
1987年左右,开始出现方瓶圆底短铝旋盖泸州特曲。1989年左右,出现方瓶方底黑红色酒标的泸州特曲,瓶盖为白色。
20世纪90年代
1990年,酒厂改名为“泸州老窖酒厂”。1992年,出现金色铝盖的泸州老窖特曲,瓶型为方瓶方底。1994年,酒厂改制,改名为“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推出高端系列酒“国窖1573”。
泸州老窖工艺及风格
泸州曲酒的主要原料是当地的优质糯高粱,用小麦制曲,大曲有特殊的质量标准,酿造用水为龙泉井水和沱江水,酿造工艺是传统的混蒸连续发酵法。蒸馏得酒后,再用“麻坛”贮存一、二年,最后通过细致的评尝和勾兑,达到固定的标准,方能出厂,保证了老窖特曲的品质和独特风格。此酒无色透明,窖香浓郁,清洌甘爽,饮后尤香,回味悠长。具有浓香、醇和、味甜、回味长的四大特色,酒度有38度、52度、60度三种。泸州老窖是行业唯一拥有“活态双国宝”文化遗产的企业。 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连续不间断使用至今的1573国宝窖池群,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行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活技艺”即自元代传承至今的“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73国宝窖池群和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并称为泸州老窖“活态双国宝”。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1958年,古井贡酒厂建厂。20世纪60年代,古井贡酒为长颈玻璃瓶带木塞。文革期间,古井贡酒改为古井酒,瓶型为普通玻璃型,木塞,啤酒瓶盖均存在。1973年后,恢复古井贡酒名称,但古井酒仍然继续使用了一段时间,瓶型不变。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出现古井贡主流瓶型(细颈粗瓶身玻璃瓶),塑盖。
20世纪80年代
1983年开始采用新工艺,瓶口用短铝旋盖封口,瓶盖正上方印有古井注册商标。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深棕色艺术陶瓷瓶,挂牌上有两个奖章;后期,挂牌上出现三个奖章(沿用到20世纪90年代)。1986年亳州州改县为市,1989年开始酒瓶上酒厂名正式改为安徽亳州古井酒厂。
20世纪90年代
1991年后,古井商标改为古井贡牌,正标上标明国家标准号及配料。
1995年后,采用长旋盖,瓶型拉长。
1996年,古井酒厂改制。1996年末,古井酒厂名称改为“安徽古井贡酒股份有限公司”。
古井贡工艺及风格
古井贡酒以本地优质高粱作原料,以大麦、小麦、豌豆制曲,沿用陈年老发酵池,继承了混蒸、连续发酵工艺,并运用现代酿酒方法,加以改进,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独特工艺,酿出了风格独特的古井贡酒。古井贡酒酒液清澈如水晶,香醇如幽兰,酒味醇和,浓郁甘润,粘稠挂杯,余香悠长,经久不绝。酒度分为38度、55度、60度三种。四次蝉联全国白酒评比金奖,是巴黎第十三届国际食品博览会上唯一获金奖的中国名酒,先后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等荣誉,被世人誉为“酒中牡丹”。公司主打产品古井贡酒“年份原浆”,安徽古井贡酒股份有限公司多年来一直位列中国白酒企业前十强,2008年10月古井酒文化博览园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AAAA级旅游景区,这也是中国白酒业第一家AAAA景区。
20世纪80年代特征
酒标设计:采用红标设计,瓶身多为圆玻璃瓶,封口方式包括木塞、塑盖等。
工艺特点:酒精度普遍为60度,香气以花香、糟香为主,口感温润且厚重。
90年代特征
包装演变:1994年推出白盖剑南春(52度),1996年出现黄盖设计,瓶型改为束腰高玻璃瓶。
酒标调整:1979年获评“中国名酒”后,颈标从“注册商标”改为“中国名酒”。
2000年后特征
新工艺酒款:2000年后出现佛光剑南春等新系列,采用黄陶瓶或透明玻璃瓶设计,部分酒款配备背标。
剑南春工艺及风格
剑南春酒以高粱、大米、糯米、玉米、小麦为原料,小麦制大曲为糖化发酵剂。其工艺有:红糟盖顶,回沙发酵,去头斩尾,清蒸熟糠,低温发酵,双轮底发酵等,配料合理,操作精细而酿成。剑南春酒质无色,清澈透明,芳香浓郁,酒味醇厚,醇和回甜,酒体丰满,香味协调,恰到好处,清洌净爽,余香悠长。酒度分28度、38度、52度、60度,属浓香型大曲酒。美酒中山逐旧尘,何如今酿剑南春。海棠十万红生颊,却是西川醉前人。作家刘心武赋诗:人间有酒香满杯,难得剑南春滋味。艰幸独留自己尝,幸福赠予天下醉。
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
1957年建厂,1958年董酒试酿成功,设计使用第一代董酒商标“湘江”。
1966年,使用“红城”商标,使用一年后停用。
1967年,使用“董公寺”商标(一直使用到1976年)。
1976年,恢复使用“红城”商标(一直延续使用到20世纪80年代初)。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初使用“董”牌商标。
1980年,出现正方形白标黑边董酒,使用一年后停用。
1981年,开始出现蓝董,使用至1983年。
1983年,出现类似蓝董的白底橘红色酒标的董酒,俗称白董。1983年,出现铝旋盖董酒。
20世纪90年代
1989年,出现螺旋盖红标董,简称红董。
1990年,推出黑标董,简称褐董。
董酒工艺及风格
董酒采用优质高梁为原料,以厂区西面八公里的水口寺地下泉水为酿造用水,小曲小窖制取酒醅,大曲大窖制取香醅,酒醅香醅串蒸而成。其工艺简称为“两小,两大,双醅串蒸”再经量质摘酒,分级陈酿,科学勾兑,严格检验,精心包装而出厂。这一独特精湛的酿造工艺造就董酒的典型风格:既有大曲酒的浓郁芳香,又有小曲酒的柔绵、醇和、回甜,还有微微的、淡雅舒适的百草香和爽口的微酸,酒体丰满协调。行家们概括为:酒液清澈透明,香气幽雅舒适,入口醇和浓郁,饮后甘爽味长。董酒典型风格的内涵,十分丰富,据有关文献报道,董酒含各种酸、酯、醇等微量成份达成百上千种,现还有很多种未被认识。经贵州省轻工科研所初步探明,董酒香味成份与其他名酒不一样,具有“三高一低”的特点,丁酸乙酯,高级醇总酸含量较高,是其他名酒的3-5、2-3倍,乳酸乙酯含量则是其他名酒的二分之一以下,“酯香、醇香、百草香”是构成董酒香型的几个重要方面。董酒虽然是国内出酒周期最长的白酒之一,却因为种种原因,奇迹般地保存了近万吨十多年以上的基酒,这是无可比拟的宝藏,也是董酒重回中国白酒巅峰的保障。

中国白酒科技大会于每年8月18召开
新酿酒获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对白酒共进行过五次的国际级评比,茅台酒、汾酒、泸州老窖在历次国家评酒会上都被评为名酒,五粮液、西凤酒、董酒、古井贡酒在其中四次被评为名酒。中国白酒杂志总编张伟表示,泸州老窖以1573国宝窖池群和传统酿制技艺构成“活态双国宝”文化遗产,茅台酒采用“两次加沙、九次蒸馏”工艺生产周期近五年。董酒因“两小两大双醅串蒸”工艺四次蝉联国家名酒,西凤酒独创凤香型白酒兼具清香与浓香特点。五粮液以五种粮食酿造形成“包包曲”工艺,剑南春沿用“红糟盖顶、双轮底发酵”传统技法。
为了避免广大消费者买到假酒,今天给大家分享以上老八大名酒的特征,熟知后可掌握实用的真假鉴定方法,希望能帮助大家!因此大家在购买的时候要警惕起来,一定要选择有正规渠道或门店进行购买,切莫贪小便宜!真心期待大家都喝少一点,喝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