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的攀比之心有多严重?”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一个复杂且敏感的社会现象。网友“买了一辆宝马,不敢发朋友圈”的评论,生动地反映了这种现象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存在的真实程度。
需要强调的是,将“攀比”标签贴在所有农村人身上是不准确且带有偏见的。农村和农民群体内部差异巨大,经济状况、文化观念、个人性格各不相同。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下,"一定程度的攀比心理在部分农村地区确实存在,并且可能比较突出。"
以下是一些导致或加剧这种攀比心理的可能因素:
1. "相对封闭和信息高密度的社区环境:" 相比城市,很多农村地区是熟人社会,信息传播(无论是正式还是非正式)速度很快,邻里之间、亲戚之间的收入、消费情况很容易被知晓。这种高关注度环境下,人们更容易将自己的生活与他人比较。
2. "经济压力与发展焦虑:"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也在提升。在一些农村地区,收入来源相对单一,财富积累速度可能较慢,当一些人通过努力(如经商、外出务工、政策扶持等)获得相对较好的经济条件后,可能会希望通过展示消费能力来获得认可、尊重或“面子”。
3. "“面子”文化的影响:" 在传统中国文化中,“面子”非常重要。拥有更好的物质条件往往被视为有“面子”的表现,能够
相关内容:
农村宝马都不敢晒,攀比有多狠?亲兄弟见面先问年收入,真的不晓得咋回
村里这气氛,真心和城里不一样。

过年回去,家家户户门口两辆车,楼房盖得像小宾馆一样,谁还不搞点装修,外墙贴砖都得选个亮堂色。
邻居坐在门槛上聊,话题老是离不开谁家今年赚了多少,谁搞了新买卖,哪个孩子又在城里买了房。
其实你要是穿得稍微新一点,马上有人盯你,问你多少钱买的,哪里搞的货。
说不准哦,村里人眼尖得很,隔壁家的小孩考上大学,亲戚都能说出报了哪个专业。

今年村里小林买了辆宝马,还是黑色那种。
听说车刚提回来,还没进村口就被人看见了,信息传得比微信还快。
结果小林自己发愁,朋友圈不敢晒,怕人嚼舌根,不晓得谁会讲他钱来路不正。
换言之,车子开着光鲜,心里却打鼓。
说实话,这种事不是他一个人遇到。

像隔壁的老周,去年买了辆丰田,说是低调,结果第二天院子里站了三拨人,围着车转,问油耗问配置,连轮胎哪里买的都要问清楚。
反正,不管你是啥牌子,村里人啥都能说出点门道。
过年聚会,兄弟几个坐一桌,先是喝点小酒,马上就问工资多少。
你要是实话实说,保不齐第二天全村都知道你挣多挣少。

再说了,有的兄弟,表面上笑着,背后早就盘算着比谁家孩子更有出息。
以前我叔家盖房子,砖头都得比别家厚两公分,说起来就是“以后住得稳当”。
村子里的比法,连墙头草都跟着变方向。
谁家今年分红多了,隔壁马上种同样的作物,生怕落后一步。
其实,不少人家条件还一般,贷款买车买房,过日子也紧巴巴。

可是面子上不能示弱,亲戚来了还要摆一桌好菜,鸡鸭鱼肉全都得上,反正就是不能让人说自己家差劲。
小孩发红包,也要比谁家多,哪个孩子拿到1000块,马上在楼下炫耀。
大人看了心里都不服气,有时候还跟娃讲,“今年咱家也不能输”。
这些事说起来,谁家没遇到过。
村里攀比,真的是你想低调都低调不了。
不晓得你们家乡是不是这样,反正我们村就是这样,想藏都藏不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