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标题听起来像是一个"非常具体、深入且具有吸引力的内容主题",很可能是一篇评测文章、视频或者系列内容的标题。
它吸引人的地方在于:
1. "明确性 (Specificity):" 直接点出“各代iPhone防水性能”,让读者清楚知道内容的核心是什么。
2. "终极对比 (Ultimate Comparison):" 使用“终极”这个词,暗示了内容的全面性、深度和权威性,承诺会提供最完整、最权威的信息,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概述。
3. "测试 (Testing):" 表明内容是基于实际操作和验证,而非猜测或理论,增加了可信度。
4. "受众相关性 (Audience Relevance):" iPhone用户,尤其是关心设备耐用性、喜欢折腾或者担心意外泼溅的用户,会对这类内容非常感兴趣。
"总结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标题,能够有效抓住目标受众的注意力,并清晰地传达了内容的价值和范围。" 如果内容做得好,它很可能会吸引大量对iPhone防水性能感兴趣的读者或观众。
相关内容:

专业拆解网站 iFixit 也在 iPhone 6s 的拆解过程中发现。新机的屏幕周边有着大量的粘合物,所以其屏幕要比 iPhone 6 更难撬开。大量使用这些粘合物是为了防止液体浸入机身而设计的密封垫。iPhone 6s 主板上的排线接口周围也有着密封的硅胶垫片。这些垫片显然也提高了 iPhone 6s 防水的性能,因为排线接口遇水往往会造成短路和腐蚀接口从而导致手机不能正常运行。
按道理来说,既然苹果在 iPhone 6s 上这么花心思,那么这款设备的防水性能应该是比前几代好,或者说更加耐水。但是下面我们即将看到的这个终极 iPhone 防水性能测试带给我们的结果好像会有点出乎意料。
如视频所示,测试者将 iPhone 2G、iPhone 3G、iPhone 3GS、iPhone 4、iPhone 4S、iPhone 5、iPhone 5c、iPhone 5s、iPhone 6以及iPhone 6s 固定在同一个平面上,然后再把它们一起放到水桶中。
通过画面我们可以看到,我们认为比较耐水的 iPhone 6s 在这个测试中,入水之后几乎是和其他几款设备同一时间就停止了工作。而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些设备中持续时间相对比较长的是 iPhone 3G。其他几款 iPhone 入水之后,要么即刻黑屏,有的虽然没有黑屏,但是对用户的操作没有任何响应。
如测试者所说,我们不能保证本次测试的科学严谨性,但事实就摆在眼前,所以我们也提醒 iPhone 用户,不管你使用的是哪一款 iPhone,都记得你手中的设备并不是完全防水的,在没有索尼大法护体的情况下,千万不要把手机放到水中。
看着这些 iPhone 在水中都这么弱,也许你会想提问,为什么 iPhone 经过这么多代的开发和升级,防水性能却一直接近于零呢?这就和苹果追求新产品的体验达到尽善尽美相关。
其实早在 iPod 开发时苹果就进行过各种各样的防水测试,但由于没有达到 100% 的防水效果,这项技术也始终未能跟随 iPod 一起面世。在苹果的测试过程中,一台正在播放视频的 iPod touch 曾被技术人员浸入佳得乐(一种饮料)而毫发无伤。不过,由于并不是每一次测试都能达到100%的防水效果,苹果最终还是放弃了推出防水型 iPod 的计划。
除此之外,苹果对于营销广告也是非常谨慎,在没有达到 100% 的理想效果之前,他们不会在产品的官方介绍中加入某种新技术。就比如我们熟知的 Apple Watch,实际上它有一定的防水功能,但苹果官方却称之为“耐水”,并且不提议用户将手表直接浸入水中。所以在iPhone上也许不是苹果不想加入防水功能,而是目前的技术达不到他们想要的效果。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