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古村丨云南喜洲村:去有风的地方 感受古村新韵

这是一篇关于云南喜洲村的短文,希望能满足您的要求:
"看见古村丨云南喜洲村:去有风的地方 感受古村新韵"
总有一些地方,像被时光温柔抚摸过的角落,静待着有心人的探寻。云南的喜洲村,便是这样一个地方。它并非声名显赫的喧嚣之地,却以其独特的韵味,吸引着无数目光,让人渴望“去有风的地方”,感受那份沉淀在岁月里的古村新韵。
踏入喜洲,仿佛时间瞬间慢了下来。映入眼帘的是一片保存完好的白族建筑群。灰色的屋瓦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墙壁上绘着精美的彩绘,线条流畅,色彩雅致。那些高高翘起的飞檐,如同鸟儿舒展的翅膀,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诉说着千年的故事。青石板铺就的巷道蜿蜒曲折,雨后初晴,石板上残留的水洼倒映着蓝天白云,步履其间,光影斑驳,仿佛步入一幅流动的水墨画。
喜洲的魅力,不仅在于它如诗如画的古建筑。更在于它并非一座凝固的历史标本,而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清晨,薄雾还未散去,村巷里便传来此起彼伏的叫卖声,身着传统服饰的阿妈们提着篮子,穿梭其间,售卖着

相关内容:

新华社昆明10月28日电(记者丁怡全、易嘉欣)如果你也是慕名而到大理“去有风的地方”,那么喜洲村一定不容错过。坐落在洱海之滨、苍山脚下的云南省大理市喜洲村,于2012年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岁月的笔触,在这个古朴的白族村落勾勒出一幅独特的人文与自然画卷。

视频加载中...

7月3日,喜洲村及周边环境航拍。新华社发(罗晓川摄)

近年来,随着讲述大理风土人情的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热播,作为取景地之一,喜洲古镇一跃成为云南旅游顶流,同时也带动了位于古镇核心位置的喜洲村文旅产业的发展。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在这里感受传统文化与民族风情的魅力,也带动了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

7月3日,喜洲村严家大院一景。新华社发(罗晓川摄)

走进喜洲村,视觉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大量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白族传统民居建筑。最具代表性的严家大院,至今保留着白族建筑“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经典格局,成为展示白族民居风貌及喜洲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斗拱交错、翘角飞檐,白族人的聪明才智和手艺,从一些小细节中就能看出来。”忙着用手机记录严家大院内精美木雕的游客王淑琴说,当地政府很好地保护了这些古建筑,让游客们大饱眼福。

严家大院门外,就是喜洲村最热闹的四方街。街上的商铺售卖着各种白族特色美食,让人流连忘返。其中,大理州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喜洲粑粑备受游客青睐。

7月3日,喜洲村西坊街,游客们正在购买喜洲粑粑。新华社发(罗晓川摄)

杨顺宝是喜洲村西坊街一家粑粑店的老板,每天的工作是在游客们的注视下有条不紊地把面擀成饼,再根据每人的不同口味,将调好味的饼送入炭火炉。大约10分钟后粑粑出炉,香气四溢。来自陕西的游客李进接过还带着炭火余温的粑粑,便迫不及待咬下一口:“外皮焦脆,里头又软乎乎的,难怪说是到喜洲必吃喜洲粑粑。”

7月3日,依托喜洲村传统白族民居打造的匠志集民艺中心。新华社记者丁怡全摄

好看、好吃、好玩,非遗项目的兴旺带火了喜洲村。近年来,当地政府持续加大资金投入,推进“非遗+文创+旅游”发展模式,打造了匠志集民艺中心、稼穑集、苍逸图书馆等一系列文化产业项目,让这座古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7月5日,喜洲匠志集民艺中心甲马版画艺术馆内,工匠正在雕刻甲马。新华社发(罗晓川摄)

甲马,是当地的一种木刻版画。作为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甲马综合运用了大理木雕技术、印刷术、造纸术,正在年轻人中间焕发新的生机。“传统的甲马纸主题有祈求平安、招财求福等,图形种类包罗万象,有飞禽走兽、自然山川等。”大理甲马传承人张仁华说,甲马版画与现代生活结合,推出手机壳、明信片、冰箱贴等十多种文创产品,古朴又新潮的画风深受年轻人欢迎。

7月5日,喜洲匠志集民艺中心甲马版画艺术馆内展示的甲马印画。新华社发(罗晓川摄)

甲马以刀为笔,镌刻古老祈愿;扎染则以线为缚,在棉布上染出诗意。在匠志集的百工馆里,陈列的一件件扎染制品吸引着众多游客驻足。

来到喜洲的游客,可以亲自动手制作独一无二的扎染作品。“白族扎染技艺是游客了解喜洲的一个窗口。”张翰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白族扎染技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她经常带着游客体验扎染,作坊内不断传出欢笑声。

7月3日,喜洲村一家扎染体验店内,游客正在给棉布上色。新华社发(罗晓川摄)

经过扎花、浸染、拆线等步骤,一条蓝白相间、纹样灵动的扎染连衣裙就制作完成了。“早就在网上被‘种草’了扎染连衣裙,终于有机会自己制作一件,比在网上下单好玩,有成就感。”游客王雯婷说。

像《去有风的地方》电视剧里描述的那样,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古村落里的非遗项目不仅能让人精神愉悦,更能带来经济效益。喜洲村以非遗文化为核心,发展集田园观光、民俗节庆体验、乡村旅游为一体的农文旅发展模式,带动周边村民吃上“旅游饭”。

“我们在做好历史建筑、非遗等保护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发展的新路子,保留喜洲村传统风貌的同时让村子焕发新颜。”大理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副局长杨彩媛说。

古韵建筑诉说着历史,鲜活非遗吸引着游人,在苍山洱海间,喜洲村守护着千年底蕴,老村的故事正续写新章。

统筹:曹建礼 朱斯哲 陶叶

海报设计:潘红宇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码农网专注IT技术教程资源分享平台,学习资源下载网站,58码农网包含计算机技术、网站程序源码下载、编程技术论坛、互联网资源下载等产品服务,提供原创、优质、完整内容的专业码农交流分享平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