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造神,微博封神?

“抖音造神,微博封神”这个说法,形象地概括了近年来中国社交媒体平台上两种不同类型的网络红人(或称为“网红”、“顶流”)现象及其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抖音造神 (Douyin Zào Shén - Douyin Creates Gods):" "特点:" 指的是抖音(TikTok的中国版本)平台上,通过算法推荐、病毒式传播、用户自发模仿和二次创作等方式,迅速将某些普通人或特定类型的创作者推上神坛的过程。 "机制:" "算法驱动:" 抖音强大的推荐算法能够快速发现并放大具有吸引力的视频内容。 "短视频形式:" 短小精悍、节奏感强、易于模仿和传播的视频形式,使得“神”的特质(如独特的舞蹈、搞笑的口音、魔性的声音、生活小技巧等)能够快速复制和扩散。 "用户参与:" 评论、点赞、分享、模仿挑战(Challenges)等用户行为极大地加速了传播过程。 "快速迭代:" “神”的形象或技能可能很快出现,也可能很快被新的“神”所取代,呈现一种快速更迭的特点。 "“神”的类型:" 往往是具有某种独特技能、才艺、性格特质或生活态度的个体,或者是某个特定梗、舞蹈

相关内容:

在内容平台的权力博弈中,“造神”与“封神”已不再是流量偶然,而是算法与舆论机制的必然结果。本文将以抖音与微博为例,深度拆解平台如何塑造人物叙事、操控注意力分发,并探讨内容生态背后的权力结构与演化趋势。

从哈尔滨冰雪世界的“南方小土豆”,到鸡排哥、尧仔炒粉。

这两年,互联网几乎每隔几个月,就会出现一个“全民主角”。

他们原本只是摊主、小商贩、导游、服务员。

一段视频、一句台词、一场善意,就能让他们被推上神坛。

短视频让他们闪光,微博让他们定格。

我也被这些故事打动过。

图源:抖音

刷到鸡排哥递出炸鸡排时,我笑着点了赞。

看到尧仔深夜炒粉的画面,我也会感动分享

那种“普通人也能被看见”的瞬间,让人觉得世界还温暖。

可后来,奇迹越来越多,越来越快。

我开始分不清,哪一次是真的被看见,哪一次是被设计好的温情。

于是,我想写下这篇文章。

想弄明白:究竟谁在造神,谁在封神,谁又在反复制造我们的感动。

01 流量的起点,抖音为什么不停造神

抖音从来不缺故事,它缺的是“新鲜的情绪”。

算法每天都在筛选,哪些内容能引发共鸣。

摊主递出鸡排,拒绝收钱,说一句“鸡排免费,塑料袋六块”,

看似偶然,其实都是被系统不断测试过的“情绪样本”。

在这套逻辑里,造神是一种稳定生产。

旧的情绪被用尽,就得找到新的“善意”和“草根”来续命。

还没等鸡排哥退场,另一个炒粉哥就登场。

这是抖音流量的三层规律。

图源:抖音

1)算法饥饿

算法追求的不是内容质量,是情绪波动。

只要有情绪、有争议、有泪点,它就能被推送。

那句玩笑,那份善意,都是信号。

2)情绪经济

短视频的黄金法则是:先让人感动,再引发转发。

善意、热闹、反转、亲情,这些都是流量的燃料。

“草根逆袭”的故事最容易被相信,也最容易被消费。

3)地方政府文旅支持

哈尔滨凭“宠客文化”破圈后,全国都开始模仿。

从天水麻辣烫到鸡排哥,包括理塘丁真,地方政府、MCN、平台

一起把“普通人”包装成“城市符号”。

造神,不再只是抖音的算法游戏。

它成了一场经济操作,一种情绪生意。

02 流量的落点,微博为什么总在封神

微博的热搜机制,是一场社会仪式,抖音点燃情绪,微博给出结论。

它不负责让事件更热,只负责让它有个落脚点,成为一个情绪的符号。

抖音是舞台,微博是法庭,前者让人感动,后者决定能不能被赞美。

图源:微博

“哈尔滨奇迹”被叫做“东北文旅的复苏”

“鸡排哥”成了“烟火气的浪漫”

“尧仔炒粉”是“人间的温度”。

一造一封,一条视频的命运就结束了。

这些标签看起来温柔,其实在重新排列价值。

什么值得夸,什么可以复制,什么该被忘掉。

03 神话工厂是抖音与微博的合谋

抖音和微博的关系,更像一条情绪流水线:

一个负责点燃,一个负责命名

最后再被复制进新的场景,这条链条看似制造温情

实际上在改写我们对现实的感知。

背后藏着三种隐形权力:谁控制“被看见”,就握有注意力主权;谁决定“被记住”,就行使意义合法化;谁制造“感动模板”,就推动情绪注意力通货膨胀

1)注意力主权:算法决定谁能被看见

“注意力主权”这是社交媒体算法逻辑的核心环节,指的是由算法来分配曝光量

从一串串代码重新界定社会中哪些人、哪些事件可以成为焦点。

最容易引起共鸣的符号,

它们分别是:“反差”“善意”“草根”“陪伴”“仪式感”

我在文章《谈爆款作品与意象的联系》也重点分析过

这些情绪模板一旦被验证有效,就会反复被平台轮转投放

因为对于平台来说人流量对大众注意力的辖制,哪个平台掌握了注意力,

哪个平台就掌握了金钱的流动。

哈尔滨的“南方小土豆”的走红正是命中“南北反差 + 宠客热情”是高效组合,于是平台放大这类内容的曝光,让整座城市成为主角。

那场雪过后,全国都在模仿哈尔滨,这就是算法选择的“可爱版本”。

所以谁能进入公共视野,并不是社会共识,是平台的算法决定。

2)意义合法化:舆论决定记忆的归处

“意义合法化”是抖音造神后的微博环节,公众通过无数的讨论,最终形成一种定义,比如鸡排哥就是“人间小温暖”,是幸福奋斗的劳动者版本。

到了这个环节,每个神会更具象化,不再是短视频形成的快消瞬间。

微博的话题、标签和报道让事件获得身份,也在无形中完成价值划分什么被赞美,什么被遗忘。

“鸡排哥”走红后,微博很快出现#鸡排哥的烟火气#、#城市的温度#。

这些看似自然的表达,我认为就是用公众舆论来立法,从而变成一种道德秩序,定义何为善意,何为值得感动。当观点相悖时,就会发生一种算法悲哀。

微博不再是平和的偏向报道,其中也有隐形的算法裹挟,情绪一旦被命名,就慢慢被社会化、被固定,成为公众情绪的版图。

3)情绪与注意力:已陷入模版化的通货膨胀

情绪成了新的货币,注意力是它的交易市场。

这套公式俨然成为当下内容生产最稳的逻辑。

当算法验证出“善意”“反差”“烟火气”能触发点赞

这些元素便被反复调用,一段视频能引发泪点,立刻会被复制成百上千个版本。

从“南方小土豆”到“鸡排哥”“尧仔炒粉”,叙事几乎一致:普通人、深夜、微笑、拒收钱

我们的情绪被算法调动,每一次感动都是注意力的迁移,长此以往,情绪会被标准化生产,真诚也被格式化成脚本,人们还在被触动,却越来越快地遗忘。

平台看似提供共鸣,实则在训练我们,如何以统一的方式去感动。

那么以后更朴实的操作,粗糙的剪辑手法,更容易占据算法的主流,算法回归识别磕巴的视频,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劣币驱逐良币,也算是抖音记录美好生活了

04 结语

如今一打开抖音与微博,仿佛每个月热门城市都在轮换,热搜的主角不断更新。

造神、封神到后续的舆论定位已经成为一种僵化的热搜营销版式。

当热搜成了世界的窗口,我们的注意力、情绪、判断都被悄悄牵走。

久而久之,你不再思考,只剩点赞、转发、评论

其实那些情绪都不是你的,而是被训练出来的。

可别人的故事再多,也不等于你的生活。

别让你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别让社交热度消耗生活热情

保持冷静并不是冷漠,这个喧闹的时代,做一个清醒且冷静的人非常重要。

本文由@逸和 知识服务工作者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码农网专注IT技术教程资源分享平台,学习资源下载网站,58码农网包含计算机技术、网站程序源码下载、编程技术论坛、互联网资源下载等产品服务,提供原创、优质、完整内容的专业码农交流分享平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