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开发者,勇立潮头,冲在改变世界的第一线

这句话说得真好!独立开发者确实是充满激情和创造力的一群人,他们用自己的技术和想法,努力改变着世界。
"独立开发者,冲在「改变世界」第一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创新驱动:" 独立开发者不受大公司的束缚,可以更自由地探索新的想法和技术,开发出更具创新性的产品。他们往往能够抓住市场的空白,推出独特的解决方案,从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个性化体验:" 独立开发者更注重用户体验,他们用心打磨自己的产品,力求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更加贴心的服务。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和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使得他们的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 "推动行业发展:" 独立开发者是游戏行业、软件行业等领域的重要力量。他们不断尝试新的技术和模式,推动着整个行业的发展和创新。许多成功的公司都曾经是独立开发者,他们的成功经验也为后来的开发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改变社会认知:" 独立开发者通过自己的作品,可以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引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甚至改变人们对某些事物的认知。例如,一些独立游戏就曾经引发了人们对战争、歧视等问题的思考。
"独立开发者面临的挑战:"
当然,独立开发者也面临着许多挑战,例如:
"资源有限:" 相比于大公司,独立开发者拥有更少的资金、更少的人手、更弱的品牌影响力

相关内容:

当技术和算法开始懂得创造,人还能留下什么独有的部分?

近两年,AI的发展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心,自己会不会被取代。

而那些曾让世界更智能的程序员,如今也成了这场技术浪潮里最早感到焦虑的人。

这种担忧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时代的速度,也映出了技术背后的人。

但如果我们细细回想,程序员也曾经是被仰望的群体。他们写下的代码,支撑起城市的运行,构建了当下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扫码乘车、外卖配送、在线支付……

然而,在AI可以写代码、生成图像、合成视频的今天,这群创造者似乎被卷入了自己亲手打造的洪流里。

“代码改变世界”的信仰,正在被效率与算法重新定义。程序员被大厂主导的规则裹挟,从原本闪光的个体变成一颗颗螺丝钉,一个人的力量正在被掩埋。

可总有人选择不被定义。

他们没有庞大的团队,也不追求规模和速度,只是想把一个小想法逐步落地,构建成一个完善的产品,让日常中的微小问题被解决、让体验更纯粹。

今年的10·24程序员节,我们把目光投向这些仍在坚持做独立开发的人。他们如何在AI带来的变局中持续创造?又如何在大厂主导的当下,借助鸿蒙生态的支持,让“一个人的力量”重新被看见。

01 一个人究竟能走多远?

作为一名年轻医生,撸喵喵的生活一向有条不紊。

但没人知道,他的心底一直藏着的念头——“如果我能自己写出一个程序,会是什么样?”

他对编程的兴趣始于高中,那时候他就曾经短暂接触过Java和C#,但很快,两三周的时间,就从“入门到放弃”。“编程难啃”是这个“小白”对软件开发长久以来的刻板印象。

后来因为专业的缘故,报考大学时,撸喵喵和这个梦想失之交臂。随后,他的日常被繁重的课业和高压的工作填满,生活轨迹似乎也离软件开发越来越远。

直到某天,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念头萌生,让他再次动了写代码的心。

严谨认真的撸喵喵有用手机记账的习惯,可市面上的记账软件总让他不太满意——不是广告太多,就是界面太花或者功能太复杂。

“既然别人的软件都不合心意,为什么不自己设计一个呢?”这一次,他决定不再只是“试试看”,而是认真把这个想法实现出来。

于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在B站自学编程,重新敲下久违的第一行代码。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他选择了借助鸿蒙生态进行开发。

B站鸿蒙开发教程

熟悉的语法和丰富的组件让上手变得意外顺利——功能调用、界面布局、逻辑优化,都有现成的示例可借鉴。甚至只需要一两行简单的代码,就能做出一个高级的动画。

就这样,短短一周,他便做出了第一个能正常运行的版本。

他把这款APP命名为“记账本R”。说起名字的由来,理科生的他讷讷地说:“R的发音有点像语气助词’啊’,既好记又不会重名,就这么命名了。”

用他的话说,产品刚上线的时候还是个“粗糙的应用”,为了把它打磨得更完美、更好用,撸喵喵不再满足于自学,开始主动寻找同道中人,直到进入了鸿蒙独立开发者的社群,他第一次有了身份认同的感觉,原来自己早已经是一名独立开发者了

所谓独立开发者,是指那些完全独立,或者以极小团队为单位,进行软件产品的设计、开发、运营和发行的个人。这些人中,有科班出身的程序员,也有散落在各行各业的医生、教师、公司职员。驱动他们敲下一行行代码的,往往不是经过层层调研的商业计划,或者严格的KPI,可能只是一个日常的习惯,或者一个未被满足的需求。

谢国民创造的“记一杯”APP就源于自己的重度奶茶瘾。

在成为独立开发者之前,他曾在不同的企业做了几年程序员。日复一日的会议、流程和汇报,让他愈发觉得自己是被固定在格子间的“工具人”。

“写代码是创造,但当一切都变成任务的时候,就少了点味道。”于是,他离开了原本稳定的岗位,决定独自写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软件。

而这个灵感恰恰来自生活中最微小的习惯。作为一个在debug时总要点上一杯奶茶才能开工的程序员,谢国民总能在喝奶茶的时候灵感迸发。

“那时候我发现自己其实并不知道每天喝了多少糖分,”他笑着说,“如果能像看代码热力图一样,用数据可视化的方式记录饮品摄入,会不会挺有意思?”

就这样,一个关于健康和自我管理的软件落地成型了。

谢国民用最熟悉的逻辑和数据结构,把每一次喝饮品的记录做成可视化的“热力图”,让每天的摄入量清晰可见。用户不仅能直观看到自己的饮品习惯,还能逐步养成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构建应用的过程中,鸿蒙生态给了他很多惊喜。组件调用方便、文档详尽、适配流畅,从界面设计到数据展示,他几乎都能在鸿蒙平台上找到灵感和解决方案。

HarmonyOS开发者官网-文档中心

相比谢国民把生活中的小习惯变成了应用,张亦谦的出发点更直接——他想要找回写代码的自由。

在进入独立开发之前,他已经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了多年程序员。

和谢国民一样,张亦谦也早已厌倦了体制化、流程化的工作模式。“那种被项目拖着走的感觉,让人忘了最初为什么喜欢上写代码。”激发他做出改变的,是一次“不爽”的体验。

那是个冬天的深夜,凌晨2点多,他正在为一个鸿蒙项目调试网络问题。由于手机上没有合适的测试工具,他不得不反复在电脑和手机间切换调试,繁琐的操作到让他焦头烂额。

“那一刻我就在想,为什么不能有一个专门给鸿蒙开发者用的工具箱呢?”这个想法让他兴奋得睡不着觉,他一边构思功能、一边画草图,第二天就开始着手开发。

2个月的时间,他的“开发者工具箱”正式上线。

开发者工具箱APP

“其实最开始只是想让自己方便点,”他说,“但后来发现,原来很多开发者都有一样的痛点。”应用上线不久便在社区中获得了热烈的反馈。

在开发软件的过程中,鸿蒙生态的多端适配让他印象深刻:“我原本以为要花很多时间去做不同设备的适配,结果只做了一点改动,应用就能在平板和PC端流畅运行。对独立开发者来说,这种效率太重要了。”

如今,他的第一款应用云账本-智能记账助手的下载量已经超过10万,手上还有十几个正在筹备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想法等着他去实现,他正在不断接近自己的目标——成为一个完全自由的独立开发者:“我想看看,一个人究竟能走多远。”

无论是出于兴趣、习惯,还是解决一个具体的小问题,这些独立开发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回应生活——从最初的灵感到第一个可用版本,他们靠热爱把想法落成现实。

而在持续的迭代与完善中,他们也逐渐意识到: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也需要更好的工具与支持,去让产品更稳、更完整,也走得更远。

幸运的是,在鸿蒙生态中,他们找到了这样的起点。

工具与平台解决了开发上的难题,但真正让这条路走得更长的,是那些来自他人的经验与回应——

在同频交流中获得的力量,也让“独立”这件事,不再孤单。

02 独立开发之路,独立不孤独

当一个人能靠工具把想法做成产品,接下来的问题往往是——要怎样让这个产品变得更好?

很多时候,答案往往来自另一个人。

在开发“记账本R”的那段日子里,撸喵喵逐渐发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写代码。

遇到难搞的问题时,他会在华为的官方论坛里留言提问,无论是“怎么实现页面跳转”还是“数据库怎么同步”,论坛里的其他开发者总是会自发地给出详细的解答。

不止是答疑解惑,撸喵喵还在一个应用群聊里遇到了一位对他帮助极大的设计师。

当时他在群里看到有人晒出应用界面的截图,那个设计师在帮对方修改UI。他犹豫了几分钟,还是点开私信窗口,试探地请求:“能不能也帮我看看?”

没想到,对方很快就回复了:“可以。”

聊了几句,撸喵喵才知道,这位设计师只有14岁,平时要上课,只能在放学后抽时间帮他。

一来二去,从配色到排版、图标线条到交互逻辑,两个人一起迭代了“记账本R”的设计。

撸喵喵也没想到,几个月后,自己的APP登上鸿蒙应用市场口碑榜的第一。

鸿蒙应用市场口碑榜

有用户评价,他的软件“一看就是牛马工程师写出来的精致软件,任何一个安装软件都达不到这种丝滑的程度”,这么久以来的心血得到如此认可,作为非科班出身的开发者,撸喵喵有了更大的动力继续完善产品。

除了社区里开发者的自发互助,鸿蒙独立开发者还成立了民间组织——星河联盟。张亦谦就是其中一员,在这里,他可以与同为鸿蒙独立开发者们交流学习,除了同行者的温暖抱团,华为官网的工单系统也为他提供了技术支持。

“这个对比安卓方面,华为就特别友好,像传统的安卓之类的,我在开发过程中遇到问题,几乎联系不到相关的技术支持,只能说依靠百度和网友。”张亦谦对比赞叹道。

这种高效的反馈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踏实,“独立开发虽然是一个人的事,但在这里,我有种‘被支撑’的感觉。”

“开发者工具箱”上线后,张亦谦偶然在后台看到了一条陌生的通知——有用户给他打赏了10块钱。

金额不大,却让他愣了好几秒。

他截下那条打赏记录发在朋友圈:“今天的快乐是你给的”。

张亦谦的朋友圈和收到的打赏

后来,陆续又有用户打赏、留言。有人说“这个工具帮我节省了很多时间”,也有人留言“希望你能一直做下去”。

“那种被认可的感觉,比数据增长更让我高兴,”张亦谦说,“原来我的工具真的能帮到别人。”

此后,张亦谦开始更频繁地更新版本、优化功能,也更积极地在社区分享经验。

在这些看似琐碎的交流与反馈中,他找到了继续做下去的理由——那是属于独立开发者最纯粹的成就感。

独立开发者们获得的支持不止来自于社区的自发互助,在生态的另一端——华为官方,也在默默地为他们提供支持。

当“记一杯APP”的第一个版本终于跑通时,谢国民几乎是松了口气。

他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完成产品的开发,但真正的考验,其实从上架那一刻才开始。

提交应用的流程并不复杂,却有无数细节要校验——版本号、隐私声明、权限配置……就在他以为只能靠自己摸索时,鸿蒙的工作人员拉了一个微信群,主动协助他完成上架。

从图标规范到功能描述,每一个疑问都有回应。

“上架后期的时候,如果你的应用被拒,也会有相关的官方人员打电话和你沟通哪里出了问题,是否需要官方的技术人员辅助。华为的小伙伴都很积极去推动,帮助开发者,这是让我最惊讶的地方。

在这些互相提问、分享与解答的片段里,独立开发者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构建一张看不见的网络。

有人解决问题,有人贡献经验,也有人在别人的思路里获得启发,一次次修正、尝试、再出发。

在这里,社区不只是技术讨论的场所,更像是一个可以被理解、被回应的空间。

独立开发在这里有了连结:每一次被帮助、被倾听、被启发,都让“一个人的努力”变得更有回声。

社区在扩大,平台在成长,独立开发的方式也在不断演进——新的技术力量,也在改写着开发的边界。

03 用AI敲开创造力的大门

在这群独立开发者身上,我们看到,“个体的力量”并没有被时代完全冲淡。

然而,在这个被算法与自动化包围的环境里,与AI对抗还是共舞是每个开发者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独立开发者们决定用自己的方式给出答案。

他们不再把AI看作竞争者,而是当作新的合作伙伴——当重复的工作被机器分担,创造力反而被重新释放出来。

张亦谦已经在一线工作中感受到了AI的替代性,“原本可能需要两个人去完成的工作,在AI的加持和提效下,可能会把工作归结到一个人去完成。”

但他表示自己不会很排斥或反感使用AI,对于他这种搞副业的独立开发者,AI的辅助是“纯好事、纯收益”,能大大提升自己的效率、节约时间。

开发中利用AI解决问题

谢国民也对AI在开发中的应用抱有更积极的看法:“没有AI的话,我是完全不想写代码,因为有时候AI在一些问题和逻辑上处理得比我更好,相当于是给我赋能了,能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对于我们这种已经懂得编程的人来说,用AI是锦上添花。

撸喵喵作为自学编程的跨行人,也坦言,如果没有AI,自学编程之路不会这么顺利,自己也很难有动力在工作之后重拾对开发的热情。同时,如果没有AI工具的帮助,自己的产品很难做到现在的程度。

在开发过程中,许多功能的实现思路并不清晰,AI就成了他重要的辅助工具。当遇到不确定的逻辑或陌生的实现方式时,他会把问题交给AI,让它生成示例代码。

通过分析这些代码,他逐渐理清思路,既完成了功能开发,也在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能力。

在撸喵喵看来,“AI只是一个工具,它现在确实非常强大,但至于如何使用这个工具,还是看各个程序员自己的把握。”

在这样的环境里,独立开发者的身份正在被重新定义。他们不再只是“一个人写代码”,而是在与AI共创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与方向。

当技术成为伙伴,而非竞争者,“一个人的开发力”正在被放大,也让更多想法有机会被实现——而这正是鸿蒙生态所期待构建的:一个能让想法落地、让个体成长的开放空间。

AI成为了新的工具,提供了不同的思维方式,鸿蒙生态则为这些创新提供了落地的环境。技术与生态的互动,让独立开发变得更具可能性,也为他们未来的持续探索,奠定了新的起点。

回看过去的几十年,世界简直就像一部关于程序员的热血漫画。

1973年秋天,17岁的比尔·盖茨走进哈佛,又选择离开,用代码悄悄写下微软传奇的第一页。3年后,史蒂夫·乔布斯在父母的车库里创立了苹果,从此,电脑和手机的历史被彻底改写。2004年,马克·扎克伯格同样从哈佛辍学,全心投入一个叫“The Facebook”的简陋网页——后来,它连接了地球上的数十亿人。

如今,当AI正在替代人类,生成代码、驱动项目,我们是否还可以相信——一个人,依然能改变世界?

答案是:当然能。

只要这片由0和1构筑的土壤里,还有人在安静地点亮屏幕,一行行敲下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开发者们就依然具备改变世界的能力。独立开发者,就正是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是厂里的“大头兵”,也不盲目追着风口,只是专注于将自己脑中的“灵光一现”,把它一步步变成一个小而美产品。

官方数据显示,目前,鸿蒙应用已经突破30000+,这其中的每一个小应用,都是一行独特的代码,每一个看似微小的“1024”,都是一个具体而真诚的回应,一次对某个需求的温柔满足,证明了再微小的创造,也拥有独特的意义。正是这些独自闪耀的星光,最终汇聚成了鸿蒙生态的星辰大海。

在时代的浪潮里,他们看似微小,却始终在用行动证明着“一个人的力量”。

他们用代码回应生活的细节,用创造力丰富技术的可能性,也让更多普通用户感受到科技的温度。

而当这些个体汇聚在鸿蒙生态中,一种新的能量正在生长——他们彼此启发、共建共享,让生态变得更开放、更多元,也更具生命力。每一个应用、每一次更新,都是在为这个系统注入新的可能。

在10·24程序员节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致敬每一份独立而真诚的力量。

愿你们继续在0和1之间,写下世界的下一章。

节日快乐,造梦者们。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后浪研究所;图源:差评君、受访者提供、Pexel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码农网专注IT技术教程资源分享平台,学习资源下载网站,58码农网包含计算机技术、网站程序源码下载、编程技术论坛、互联网资源下载等产品服务,提供原创、优质、完整内容的专业码农交流分享平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