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这确实是很多习惯了单一生态(尤其是苹果)的用户,在接触了其他平台或技术后,常常有的感叹。苹果的封闭生态和“开箱即用”的体验确实非常吸引人,但也可能让人对其“身外之物”知之甚少。
“突然打开新世界”可能指:
1. "发现了苹果之外的优秀选择:" 比如开始尝试 Android 手机,发现其开放性、可玩性、价格多样性、配件生态(如各种手机壳、支架、无线充电器等)都非常丰富,远超苹果的“圈地自萌”。
2. "意识到了苹果生态的局限性:" 比如发现苹果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有时需要付费(如 AirDrop 大文件传输、iCloud+ 超出免费额度等),或者某些功能在其他平台实现更方便、成本更低(如文件管理、应用安装、自定义设置等)。
3. "接触了不同的技术理念:" 比如开始了解 Linux 系统,发现其强大的自由度和可定制性;或者开始关注开源软件,理解软件背后的价值;或者了解了不同的网络协议、硬件标准等。
4. "体验了不同的消费模式:" 比如习惯了苹果的“买断制”和维修成本,开始了解订阅制服务(如各种流媒体、云存储)或开源共享的模式。
“原来无知的不止我一个”
相关内容:
夜里加班时,走廊的灯全灭,我摸出手机想照亮,却被同事一句话惊住:“你把光调暗点不就行?”那一刻我才知道手电筒的亮度能随手滑动。
办公室里静得很,我低头滑动那条小条,光线像水龙头一样收着放着,心里只冒出一句:原来一直让自己被晃眼的人就是我。

隔天午休,隔壁桌的姐姐听见这事,放下饭盒说她也没用过夜间色温调节。她把屏幕举到我面前,颜色依旧刺白,她说自己只贴了厚膜当护眼手段,其他从来不碰。
我让她点进设置,翻到那行小字,开关一合,屏幕黄了几分,她眯眯眼笑得轻松,像是终于有人把窗帘拉住。
加班群里随后炸开,北方的同事说冬天室内灯弱,夜览模式好用,可一直没想到去找;南方那位则埋怨菜单太深,看一眼就犯困,索性继续忍白光。

不仅光线,声音也能惹出笑话。楼上阿姨早晨定闹钟,清一色默认铃声,一响整个单元都抖。我帮她换曲子,她才明白那行小字能改。她嘟囔几年早起都挨了冤枉。
几天后,我自己也囧到。会议前想录段演示,背景歌需要一起收进视频。我先放音乐再按摄像,高兴说完才发现微信提示音连同键盘声全混进去了。
同一间会议室,实习生姑娘掏出手机,点住快门往右一划,系统直接把当前音乐收入轨道,还能调大小。她递给我看,我嘴里只剩一句“原来这样就好”。

说起误操作,老王家小孩曾把全家出游照一键删除。全屋人急得乱翻备份,云南来的保洁阿姨路过,示意他把手机轻轻晃。两下之后,撤销提示冒出,照片回来了。
老王站那傻笑,说自己用机十年第一次摇手机解决难题。阿姨回家洗手,他还追过去致谢,她摆摆手说“我也是前几天才学会”。
我不止一次见到这样场景:新功能不靠发布会,而是靠口口相传。有时信息来得突然,像街边吆喝,谁听见谁先赚便宜。
街角咖啡店里,几位同学聚会。有人演示信息应用里藏的小游戏,两个人在气泡窗口里就能对战。中年伙伴看得目瞪口呆,连说想当年发短信只敢说“在吗”。

再到团队出差。火车上信号忽强忽弱,文件传不上去。我用电脑忙活半天,另一位同事直接在手机自带的文件里压缩再分享,速度比我快,他解释是系统自带功能。
我问他怎么知道,他说某天无聊翻目录随手点到,之后天天拿来传图。他还笑,说越深的角落越藏常用东西,工程师脑回路跟咱不一样。
同车厢有个小伙子插句话,他外婆还在用旧型号,每次升级就怕界面换位置。老人家记不住步骤,只能照老方法操作,一改版就犯怵。我们听后一时都没了主意。

晚上一行人到酒店,我躺床上刷设置页面,想把所有开关挨个点开看看。翻到辅助功能里边,有项背面点击。我试着设成两下开手电,三下截屏,躺着拍拍后壳,活像暗号。
第二天退房,我在门口拍行李照,忘记截屏开关还绑着背面三击,结果手一抖就吓自己一跳。连环截图在相册里排队,场面好笑又无奈。
这些意外提醒我,许多按键不是为了卖弄,而是等使用者在某个时机才突然需要。可要是真想少走弯路,提前知道就好,省得半夜黑灯吓得满眼白光。

回城后,地铁里遇见邻座男孩玩手机。他打开健康统计给我看,说每天看屏幕时长吓人,所以自动暂停功能挺管用,到点就灰掉应用。他说这比自制力靠谱。
我忙问在哪开,他顺手操作,几个滑动就好。我跟着学,却发现同一项目在我机型里位置不一样。我们比对半天,才明白版本差异让路径变动。
同一系统不同年代,按键像搬家,老人小孩常迷路。有人说设计者在追新,也有人说这是进化,具体哪个对,我说不上,我只知道摸索时间在涨。
打车回家,司机听见我们的对话,直接插话:“语音助手能发红包你们晓得不?”他一声指令,应用自动弹出付款页,再喊确认,车里嘀一声完成。我们全车人拍手。

当天夜里,我关灯后拿手机检车票。夜览色温柔了,亮度滑条往下压,眼睛不疼。我忽然想到,这些年对设备指指点点,其实自己才是最慢的那个人。
闹钟还是设在六点,我换了声,柔和多了。家里人照旧被惊醒,因为他们的设备还在用高音叮咚。我本想帮他们调,却被嫌弃“明早要早起你别动”。
放下手机,想到那句笑谈:我们不是不会用高科技,我们只是没空翻说明书。这句听来轻松,其实也说中了许多日常。
第二天到公司,我把背面点击解绑,免得再乱截屏。可习惯改不过来,忙里一拍,又截下一堆。把图删掉时,突然记起“最近删除”里会留三十天,我心里踏实。
午后茶水间,大家围着讨论下次系统更新。有人担心快捷操作换地方,有人盼望新增通话降噪。我想起那些年一步步学来的小技能,也想起一次次被推翻重来。
旧手机还在抽屉,电池鼓包却舍不得丢,因为里边记录着第一次打开视频防抖时的震惊,也记录着初次用指纹解锁的自由。
加班到深夜,我最后检查邮件。键盘上方忽闪的自动更正让我皱眉,想关却找不到开关。搜索一圈后才知要进三层菜单,一路折返才安静。手机屏幕里映着我有些倦的脸。
路灯把人行道照得发白,口袋里的手机偶尔震动,我没急着抽出。想到那堆还没学会的小功能,心里不再焦躁,反而有点好奇。
到家时天色将亮,楼道光线暗,我手指轻滑把手电调到一种柔和亮度。墙上的钟嘀嗒作响,我没惊到任何邻居,这让我满意。
客厅窗台的植物还没浇水,我用背面点击开手电,动作娴熟。看着那束不刺眼的光打在绿叶上,我想,难用的也许不是机器,而是我的旧习惯。
拉窗帘,天色透出淡亮。我没有更多感想,也不想做什么总结。只是合上手机,准备睡几个小时,再起床面对下一次更新里的新按钮。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