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棒了!国内eSIM的普及确实是移动通信领域的一大进步,尤其对于经常出行的朋友来说非常方便。不过,选择时确实需要多留心,避免踩坑。
这篇“避坑指南”就帮你梳理一下国内eSIM的办理、资费和机型选择要点,让你顺利开启eSIM之旅,别白跑冤枉路!
"一、 国内eSIM办理现状与渠道"
目前,国内三大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均已正式推出eSIM服务,覆盖全国。办理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线上办理(首选,最便捷):"
"运营商官方APP:" 下载并登录对应运营商的官方APP(如中国移动APP、中国联通APP、中国电信APP),通常在“eSIM服务”或“我的服务”等板块找到办理入口。
"运营商官网:" 访问运营商官方网站,按照指引进行线上申请。
"合作第三方平台:" 一些第三方平台(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生活号等)也提供代办理服务,但务必选择官方或大型、信誉良好的平台,并仔细看清条款。
2. "线下营业厅办理:"
前往任意一家支持eSIM业务的运营商营业厅。
工作人员会指导你完成申请、激活和卡贴贴装等流程。
"二、 办理
相关内容:
10月13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联合官宣,正式拿到工信部eSIM手机商用试验批复,全国31个省区市同步开启eSIM业务办理。这事儿盼了好几年,现在终于落地,不少想摆脱实体SIM卡束缚的朋友都挺期待。不过新业务刚上线,很多人对办理细节还摸不清,今天就用大白话把关键信息讲透,帮大家少走弯路、不踩坑。

先简单说下eSIM是啥,别整那些专业术语。其实就是把咱们平时插的塑料SIM卡,做成了嵌在手机主板里的数字芯片,相当于给手机装了个“内置的数字手机号”。不用插卡,手机照样能通话、上网,功能和实体卡没区别,但好处很实在。
最直接的就是省空间,手机里少了卡槽和卡托,能给电池、摄像头这些部件腾出更多位置。现在手机越做越轻薄,多一点空间就能多装些电池,或者把摄像头模组做得更小巧,对咱们用户来说,续航更长、手感更好,这都是实打实的便利。而且少了一个机身开孔,手机的防水防尘能力也能提升一个档次,平时不小心溅点水、沾点灰,也不用慌慌张张找纸巾擦了。安全性方面也更靠谱,eSIM芯片是直接焊在主板上的,没法像实体卡那样随便插拔、复制,关键数据传输还经过加密,就算手机丢了,别人也很难盗用号码。
接下来是大家最关心的办理流程和收费,这直接关系到钱包和时间,必须讲得明明白白。
先说办理渠道,目前所有eSIM业务都得本人去运营商线下营业厅办,线上App暂时还没开通这个功能。去之前一定要带两样东西:本人身份证原件(必须是原件,不能代办)和支持eSIM的手机。三大运营商的官方App里都有“eSIM办理网点查询”功能,输入地址就能找到附近能办业务的营业厅,还能看到营业时间。这里得提醒一句,现在办理的人不少,联通这边预约用户已经超过25万了,建议先在线上预约,再按预约时间去,免得排队等太久。另外,一些偏远地区的营业厅可能刚启动业务,设备还在调试,去之前最好打客服电话(移动10086、电信10000、联通10010)确认下,别白跑一趟。
收费方面完全不用有“新技术要多花钱”的顾虑,和实体卡收费标准一模一样,没有额外的服务费。如果是把正在用的实体卡转成eSIM,原来的套餐内容、月租、流量额度全都不变,而且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目前连补卡费都免了,中国联通部分地区收取20元开通费,但只收一次,后续没有其他费用。要是新办eSIM号码,可选的套餐和实体卡的套餐库完全相同,从每月19元的基础套餐到不限量套餐,随你选,不会强制要求升级高价套餐。
还有不少人想给智能手表、平板办eSIM副卡,这部分收费也很透明。智能手表的eSIM副卡,三大运营商月租基本都是10元/月,开通后能和手机共享通话时长,出门不带手机也能接打电话;平板用的独立eSIM号码,月租大概20元/月,一般包含100分钟国内通话和2GB国内流量,具体可以根据自己的使用需求对比选择,不用花冤枉钱。
然后是机型适配问题,这是很多人容易踩坑的地方,得看清楚自己的手机能不能用。
首先要明确一个关键点:只有国行版(中国大陆地区正式销售)的设备才能支持国内运营商的eSIM业务,海外版、港版、美版的手机就算有eSIM功能,也没法用国内的eSIM服务,这点一定要注意,别买错机型或者白跑一趟。
苹果用户这边,适配范围很广。最新发布的iPhone Air是首款专为国内eSIM优化的机型,10月22日正式开售,而且是全网通版本,不绑定任何运营商,选套餐完全自由。除此之外,iPhone XS及以后的机型,包括XS、XR、11、12、13、14、15全系列,都支持国内eSIM业务,一台手机最多能存储两个国内运营商的eSIM号码,工作号和生活号切换起来很方便。
安卓用户也不用愁,主流品牌的中高端机型基本都覆盖了。华为的Mate 40系列部分机型、Mate 50/60系列、P50/60系列,以及Mate X3、Mix Fold 3等折叠屏机型;小米的11 Ultra、12/13/14系列,还有Mix Fold 2/3折叠屏;OPPO的Find X3及以后的Find系列、Reno 8及以后的部分机型;vivo的X70及以后系列、X Fold/Flip系列,这些机型都在运营商的支持列表里,去营业厅就能办理eSIM。不确定自己手机能不能用的话,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打开手机设置,直接搜索“eSIM”,能找到相关设置选项,就说明支持。
虽然eSIM方便,但这三个坑一定要避开,不然容易添麻烦。
第一个坑:以为“转eSIM后原实体卡还能用”。很多人想把旧号码转成eSIM,同时保留实体卡备用,这是行不通的。只要实体卡成功转为eSIM,原实体卡会立刻失效,插在手机里也没法用。如果确实需要两个号码,要么办一张eSIM副卡,要么新办一个独立的eSIM号码,不过要注意“一证五号”的规定——每个人名下的手机号(包括实体卡和eSIM)总数不能超过5张,别超出限额。
第二个坑:相信“能线上远程激活eSIM”。现在出于实名制安全考虑,所有eSIM业务都必须本人到线下营业厅办理,工作人员要现场核对身份证信息、做人脸验证,不存在“扫码就能激活”“远程办理”的情况。就算在网上预约了,最终还是得跑一趟营业厅,别被网上不靠谱的攻略误导,白等半天。
第三个坑:觉得“eSIM能跨境随意用”。经常出国的用户要注意,国行手机的eSIM有明确规定:在境外时,可以激活当地运营商的eSIM套餐使用,但一旦回到国内,境外的eSIM会自动禁用,只能使用国内运营商的eSIM服务。而且eSIM号码不能跨设备迁移,要是换手机,得先在旧手机里删除原有的eSIM信息,再带着新手机去营业厅重新办理激活,这点和实体卡直接插拔不一样,要提前做好准备。
可能有人会担心eSIM的安全性,毕竟是数字卡片,会不会容易被黑客攻击?其实不用太焦虑。eSIM的芯片是嵌入式的,物理上无法拆卸,数据传输采用的是加密协议,防复制能力比实体卡提升了10万倍以上。只要咱们自己做好基础防护,比如给手机设置强密码、开启指纹或面部识别,定期更新手机系统,eSIM的安全性比实体卡还高。
从行业角度看,eSIM的落地不只是“换种插卡方式”这么简单。对手机厂商来说,取消卡槽能让手机设计更灵活,推动设备向更轻薄、更集成的方向发展;对环境来说,每台手机减少的塑料卡槽和卡托,长期下来能减少大量塑料消耗,符合绿色环保的趋势;对咱们普通人来说,以后换运营商不用换卡,工作和生活号一键切换,出国提前办好当地eSIM套餐,不用再买漫游包或者换实体卡,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便利。
当然,也要客观说,现在eSIM还处于商用试验阶段,部分地区的营业厅工作人员可能对业务流程还不够熟练,机型适配也在逐步完善。但不管怎么说,这都是通信行业向“数字化、轻量化”发展的重要一步,给我们的数字生活提供了更多选择。
最后总结一下:eSIM确实已经能办了,资费和实体卡一样,主流中高端机型基本都支持,记住本人带身份证原件和手机去线下营业厅,避开“原卡可用”“线上激活”“跨境无限制”这三个坑就行。如果近期想换手机,或者觉得实体卡插来插去麻烦,完全可以试试这项新技术——毕竟科技发展的初衷,就是让咱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越来越省心嘛。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