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说法是一种过于简单化和绝对化的观点,并不准确。
首先,“生理性喜欢”这个概念本身就比较模糊。通常我们所说的喜欢或不喜欢,更多是基于个人的情感、价值观、经历和偏好等心理因素。虽然生理因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的喜好,但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其次,每个人的表达方式都不同。有些女性可能会直接表达自己的喜好,而有些女性则可能比较含蓄或间接。因此,仅仅因为一个女性开口要某个东西,就断定她“生理性喜欢”是不合理的。
最后,男性在理解和回应女性的表达时,应该注重沟通和理解,而不是仅仅依据一些刻板印象或假设。如果男性想要了解女性的真实想法和需求,最好的方式是直接与她沟通,而不是根据一些片面的信息做出判断。
总之,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表达方式,避免过度解读或刻板印象化。在人际交往中,沟通和理解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关键。
相关内容:
“陪”这个字,最近被一份报告打了一耳光。

《2023中国婚姻家庭报告》说,76%的中年女人把“日常陪伴质量”排在婚姻满意度的第一位,物质条件只占零头。

翻译成人话:不是钱不到位,是人不到位。
可现实是,腾讯刚测完,中年夫妻一天的有效对话只剩12分钟,还不够拆个快递。
有人吐槽:“我们就像合租的WiFi,信号满格,却各自刷手机。
”
剑桥那边顺手补刀。
2024年他们把人塞进fMRI,发现俩人并肩坐着、不说话,镜像神经元也能偷偷对齐,大脑里像撸了只猫一样爽。
研究者总结:身体在就行,不用嘴碎。
所以“静静坐着”不是文艺,是生理刚需。
那该怎么坐?
情感博主@关系教练小林拿自己当小白鼠:每天15分钟,手机飞走,咖啡倒上,眼神对上,话题不限。
三个月后,她把实验发到网上,点赞最高的留言是——
“原来不是感情没了,是忘了开机。
”
数字时代也给出歪招。
异地就共享屏幕一起把《甄嬛传》刷到第72集,进度条同步,神经元也同步,效果堪比并肩看雪。
报告里那句“每周一起吃完四顿饭,亲密度能飙47%”听着像营销,其实就是把“记得回家”量化成KPI。
有人担心:“天天15分钟,会不会没话说?
”
神经科学回怼:闭嘴也行,只要呼吸在同一频率,大脑就当你在说情话。
所以最省力的恋爱技巧是——别动,坐着,让神经元自己谈恋爱。
写到这里,想起杨绛那句“我们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和陪伴”。
以前觉得鸡汤,现在看是操作手册。
今晚回去,不妨把WiFi密码改成“zuoyihui”,提醒彼此:
先坐15分钟,再决定要不要吵。
能坐满,就算赢了。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