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部署深度解析,四大架构全面详解

分布式部署是一种将应用程序或服务分散到多个计算机或服务器上,以便更有效地处理大量数据或请求的技术。这种架构可以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可靠性和性能。以下是分布式部署的四种主要架构:
1. "客户端/服务器(Client/Server)架构"
在这种架构中,客户端负责发送请求,服务器负责处理请求并返回结果。 客户端和服务器通常位于不同的计算机或网络位置。 这种架构的优点是简单、易于实现和管理。 缺点是当服务器负载过高时,可能会影响客户端的响应时间。 2. "对等(Peer-to-Peer, P2P)架构"
在P2P架构中,每个节点既是客户端也是服务器,它们可以直接相互通信和共享资源。 这种架构的优点是去中心化、可扩展性强。 缺点是管理和维护较为复杂,且在节点数量较多时,系统的性能可能会受到影响。 3. "三层(Three-Tier)架构"
三层架构将应用程序分为三个层次:表示层(用户界面)、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 表示层负责与用户交互,业务逻辑层负责处理业务规则和数据,数据访问层负责与数据库交互。 这种架构的优点是模块化程度高,易于维护和扩展。 缺点是当业务逻辑层负载过高时,可能会影响系统的性能。

相关内容:

分布式是大型架构的核心,下面我重点详解分布式部署@mikechen

文章来源:mikechen.cc

单体集中式

所有功能模块(如用户、订单、商品、支付)都打包在一个应用中,部署在一台或少数几台服务器上。

架构简单,部署快速,适合开发测试和小型项目。

缺点是扩展性差,单点故障风险高,难以满足高并发和大规模需求。


垂直拆分部署

这是从单体向分布式迈出的第一步,解决了应用代码量过大的问题。

核心特点:按业务线(如前台商城、后台管理)将应用彻底拆分为多个独立的应用。

部署目标:降低应用复杂度,实现团队和应用独立部署。

数据结构:应用独立,但可能仍共享同一个中央数据库,数据耦合未解决。

演进方向:解决代码复杂性,但无法解决数据层扩展瓶颈。


微服务部署

将应用按功能,分解为更细粒度的微服务(如用户服务、订单服务)。

每个服务都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业务单元。

每个微服务拥有自己的专属数据库(Database Per Service),实现了服务和数据的彻底解耦。

分布式微服务部署强调自治、可独立扩展与多技术栈并存,利于提升系统可维护性与上线频率。

与此同时,微服务带来更高的分布式系统复杂性。

比如:服务发现、负载均衡、容错、分布式事务与监控均需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持,且运营与测试成本显著上升。


分布式容器化部署

利用 Docker + Kubernetes(K8S) 实现分布式服务的容器化部署、自动编排与弹性扩容。

每个微服务以容器为单位独立运行;

通过 K8S 实现自动调度、负载均衡与自愈;

支持灰度发布、滚动更新、弹性伸缩。

文章来源:mikechen.cc



关于作者: 网站小编

码农网专注IT技术教程资源分享平台,学习资源下载网站,58码农网包含计算机技术、网站程序源码下载、编程技术论坛、互联网资源下载等产品服务,提供原创、优质、完整内容的专业码农交流分享平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