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提醒!确实,很多人认为感冒是“冻”出来的,但这其实是一个常见的误解。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而寒冷天气本身并不会直接导致你感染病毒。
不过,秋冬季节确实更容易感冒,这主要是因为:
1. "病毒活性增强:" 许多导致感冒的病毒(如鼻病毒)在较低温度下存活时间更长,复制能力也可能更强。
2. "人群聚集:" 秋冬季节人们更倾向于待在室内,门窗紧闭,空气流通不畅,增加了病毒传播的风险。
3. "免疫力相对下降:" 寒冷可能影响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同时压力、作息不规律等因素也可能在秋冬时更容易出现,导致免疫力下降。
所以,与其说是“冻”出来的,不如说是"寒冷的天气和季节"为病毒传播和人体感染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秋冬预防感冒黄金法则(赶紧收藏!):"
与其担心被“冻”到,不如专注于增强自身抵抗力,切断病毒传播途径:
1. "接种疫苗:" 每年按时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也能间接减少普通感冒的发生。
2. "勤洗手,科学洗手:" 使用肥皂或洗手液,用流动水彻底清洗双手至少20秒,尤其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咳嗽或打喷嚏后、饭前便后。如果没有洗手条件,可以使用含酒精的免洗
相关内容:
近期,受冷空气影响
多地经历“换季式”降温
不少人都穿上了厚厚的衣服
多穿点防感冒?
感冒真是“冻”出来的吗?
一起来了解
一降温就感冒!
是不是“冻”出来的?
寒冷并不是感冒的直接原因,感冒的根本原因是病毒通过飞沫或接触传播进入呼吸道。因此,感冒是“冻”出来的这一说法并不靠谱。

图源:AI生成
为何有的人一降温就感冒?这是因为气温的急剧变化会让呼吸道黏膜更敏感。当天气突然变冷时,黏膜的防御功能也会随之下降,给病毒和细菌提供了可乘之机,这便会让人觉得“天气降温后就感冒了”。
感冒扛一扛就能好?
出现这些情况别大意!
很多人认为感冒不过是流鼻涕、咳嗽,无论吃不吃药过一周就会好。但感冒症状有轻有重,完全靠“硬扛”并不科学。
对于健康成年患者来说,感冒大多呈自限性,病程一般7天左右,部分人可能持续2周。
“自限性疾病”指的是,一些疾病有自己的病程。这个过程不会无限扩大,就算没有特殊的针对病因本身的治疗,在人体免疫系统正常的运作下,通常疾病也会渐渐改善。
但是,感冒可能引发一些并发症,轻则表现为上呼吸道不适,重则将导致肺炎、心肌炎、脑炎等。

图源:AI生成
感冒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
1.高烧持续3天以上或体温超39℃;
2.呼吸困难、胸痛、意识模糊;
3.症状持续超10天无改善或加重;
4.儿童、老人、孕妇及慢性病患者病情较重。
感冒后避开这些误区
01
强行“捂汗退烧”
很多人感冒时会伴有发烧症状,觉得盖上被子出了汗就能退烧。其实,过度捂汗易脱水,儿童还易发生高热惊厥,应合理散热。
02
滥用抗生素
常在感冒中被误用的“消炎药”,如阿莫西林、头孢、左氧氟沙星等,其实是抗菌药,也叫抗生素,对病毒引起的感冒并无治疗效果。该药必须在专业医师或药师指导下使用。

图源:AI生成
03
中成药“万能化”
中药需辨证使用,若风寒感冒误服清热药,如同“雪上加霜”。
如何预防感冒?
做好这几点!
01
玉屏风散
预防秋冬感冒,看老祖宗留下的中医妙招!由生黄芪、防风、炒白术三味药组成的玉屏风散,具有预防秋冬季反复感冒的作用。
02
按揉鱼际穴
按揉手掌上的鱼际穴,可以提升阳气,预防秋冬季反复感冒。
双手虎口交叉后,右手拇指指尖按压的地方就是鱼际穴,反之左手也是如此。每次连续按压1分钟,大概100次左右,按压时有酸麻感。
此外,预防感冒还要注意:
1.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2.避免与感冒患者近距离接触,注意手卫生,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
3.感冒流行期间外出注意佩戴口罩,保持室内通风;
4.虽然寒冷不直接导致感冒,但保持身体温暖和鼻腔湿润可以减少病毒入侵的机会。使用加湿器、多喝水,都是不错的选择。

图源:AI生成
近期气温下降
适时增添衣物,注意保暖
慢性病患者和免疫力低的人群
感冒后不适别硬扛
建议遵医嘱治疗
央视一套微信公众号综合国家应急广播、央视新闻客户端、《生活圈》、封面图由AI生成
来源: 人民网科普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