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您提出的观点很有道理,很多研究和传统智慧都强调,人到老年,尤其是进入70岁之后,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和生活方式对于晚景至关重要。如果一些行为模式持续下去,确实可能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不过,用“立刻停止”这样的绝对词语可能过于严厉,因为有些所谓的“行为”可能并非坏事,或者改变需要过程和个体差异。更准确地说,是建议父母在70岁之后,审视并调整一些可能不再适合他们当前阶段、或者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生活习惯或心态。
以下是一些基于您观点,并结合老年生活特点,可以建议父母调整或减少的行为模式,以期拥有更愉快的晚景:
1. "停止过度操劳和承担过多责任 (Stop Overworking and Taking on Too Many Responsibilities)"
"原因:" 身体机能随年龄增长自然衰退,过度劳累容易导致身体不适、疾病缠身,甚至引发安全事故。同时,承担过多家庭或社会责任,可能会让自己身心俱疲,失去属于自己的休息和享受生活的时间。
"建议:" 学会放慢节奏,将重心放在自己的健康、兴趣爱好和与家人的情感交流上。将一些繁重或不再必要的责任适当放手或重新分配。接受自己精力有限的事实,懂得“拒绝”,保护好自己的精力。
2. "停止固执己见、斤斤计较和过度担忧 (Stop Being Stubborn, Overly
相关内容:
你爸说“我好得很”时,先别急着挂电话。

可能下一秒,他一个人晕在厨房,手机离你两公里,谁也来不及救。

北大最新报告戳破这层窗户纸:七成老人只会报平安,把难受全吞下去,一吞就把脑子吞迟钝了四成。
我妈就是典型案例。
上周视频,她红光满面地说睡了八个钟头,嘴角却沾着菜叶没擦。
我顺口问了句晚餐,她说喝了粥。
我心里咯噔一下——糖尿病晚期,她只能吃定量的杂粮饭,家里从不熬粥。
追问下去,她憋半天才吐真言:血糖飚到20,自己偷偷把胰岛素停了,怕麻烦我半夜送她去医院。
那一刻我才明白,“我好得很”是一句求救暗号,只是老人死要面子不喊救命。
于是我改套路。
不再问“哪儿不舒服”,改问三个她不好意思撒谎的点:昨晚睡得咋样?
中午吃了几筷子?
楼下张阿姨今天来串门了吗?
睡眠、饮食、社交,这三样数据掺不了水。
连着两周问到她睡眠不足,手环夜里的心率曲线直接蹦迪,立马拽去医院,查出一项新的房颤。
医生说再拖就是中风。
现在她戴着能跌倒报警的小米手环,跌倒三秒没起身就自动拨我电话,上个月帮她捡回一条命。
硬逼她承认自己惨是没用的,得让她觉得我“需要”她帮忙。
先让她给我拧矿泉水瓶盖,拧开了就夸她手劲大;后来升级到剥蒜、挑韭菜,她越帮越有成就感,慢慢肯让我搭把手收快递、取报纸。
接受帮助变成一种互相关照,谁都不欠谁。
我还搞了个“家庭故事时间”。
每周日晚上,拿手机录她讲小时候挨饿偷地瓜的段子。
抖音新出的银发记忆功能能自动把录音配上老照片生成小短片,我妈第一次看到自己十七岁的照片被剪成15秒视频,笑得假牙差点喷出来。
现在街坊邻居全在催她更新连续剧,她有了粉丝,不再天天琢磨自己是不是废物。
情绪堵不如疏。
网上搜卫健委的《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量表》,打印一份让她打√,做完题目她自己吓一跳——轻度抑郁边缘。
我顺势带她去社区新建的老年心理服务站,白嫖了两次心理咨询。
回来她跟我说,原来把苦水倒给陌生人比憋着舒服十倍。
服务站还顺带牵线,帮她报了每周一次的老年合唱队,现在傍晚的广场音响里混着她的大嗓子。
我算过账:一周给她打三个各15分钟以上的视频,确保她手机有电、人没发呆;一个月至少回家踩一次点,检查厨房过期药;手环+保险+社区活动,一年花销不到两千。
官方调研告诉我,这么搞,老人抑郁几率能砍半。
我没那么高觉悟,只是觉得,等她真倒下的那一天,我不想再听到一句迟到的“我好得很”。
别等手机静默三分钟后再奔溃。
趁父母还能嘴硬,把他们的逞强拆成你能听懂的求救。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