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提到的这个设置,很可能指的是微信的【消息已读回执】功能。
这个功能允许你和聊天对象看到对方已读你发送的消息,但"这个功能是可以被对方关闭的"。
"为什么很多人后悔没早点发现/开启这个设置?"
1. "了解对方是否已读:" 当你发送了重要的信息,比如提醒、通知或者需要对方确认的事情,开启已读回执可以让你知道对方是否看到了你的消息。如果对方没有看到,你可以选择再次提醒或采取其他措施。
2. "避免误解和猜测:" 有时候,信息发出后可能会陷入“他/她到底有没有看到”的猜测中,开启已读回执可以消除这种不确定性。
3. "确认重要信息:" 对于一些需要确认收到的重要信息(例如会议安排、付款通知等),已读回执提供了一种简单的确认方式。
"然而,这个功能也存在一些争议和潜在的“隐私”问题:"
1. "可能侵犯对方隐私:" 对方可能不希望你知道他们何时阅读了你的消息,认为这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
2. "造成不必要的压力或尴尬:" 如果对方看到已读回执但没有及时回复,可能会感到有压力或尴尬。
3. "并非所有人都会开启:" 很多人出于隐私考虑,默认是关闭已读回执的。
"如何开启/检查这个设置?"
这个功能通常
相关内容:
现在借手机给别人看二维码时,我一点也不慌了。

说回我是怎么做到的。上周闺蜜来借手机刷地铁码,刚把手机递过去,她手就开始在微信聊天列表上划来划去。我当时就僵了,脑子里立刻闪出那些吐槽老板的段子、跟家人的私事、和对象拌嘴的记录——随手一划就全露馅。这事儿其实很多人都遇到过:借手机给别人看东西、把手机放桌上离开一会儿,总怕有人一眼看到不该看到的东西。于是我花了几分钟把几项设置打开,之后方便了许多,也安心了不少。
先说安卓手机的做法,步骤很直接。进设置,找“安全与隐私”或者“安全中心”这一栏,里面常常有“应用锁”或叫“应用加密”的选项。点开后把微信选上,然后设置一个单独的密码或者用指纹解锁。以后别人要打开微信,先得过这一道验证。不同厂商名字可能不太一样,有的叫“应用加密”,有的直接放在系统安全里。如果找不到,就在设置里搜“应用锁”或“加密”试试。系统自带的应用锁比第三方软件稳定,而且权限也更靠谱,推荐先找系统自带功能。
iPhone 的路子跟安卓不太一样,但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第一种是用屏幕使用时间里给微信设个限额。打开设置——屏幕使用时间——App 限额,给微信设置1分钟这样的短时间,并打开“达到限额时阻止使用”。这样别人想直接打开微信,会被系统拦住,需要输入屏幕使用时间密码才能继续。第二种是引导式访问,适合临时借手机的场景:先把要别人看的界面打开,连按三下侧边键(老机型是主屏键)启动引导式访问,手机就被锁在当前页面,想退出要输入密码或用 Face ID。两招配合用,既有长期保护(限额),也方便临时把手机借人看东西(引导式访问)。设置前记得在通用或辅助功能里先把引导式访问开了,屏幕使用时间第一次用会要求设置一个密码,务必记住,不然自己也会被卡住。
还有一些日常能用的小技巧。微信里长按某条聊天,有的版本会出现“不显示聊天”或“隐藏聊天”的选项,点了后那条对话就不会出现在列表里,但并没有删掉,需要搜索名字才能找到。锁屏通知方面,别把消息内容直接显示在锁屏上:微信设置里有新消息通知选项,可以关掉“显示消息详情”;或者在系统通知里把“消息预览”设为不显示。这样别人拿你手机从锁屏就只能看到“1 条新微信”之类的提示,具体内容看不到。
举两个具体场景说明怎么用。临时借手机给别人扫码:把二维码页面打开,启用引导式访问,别人扫码能扫,其他聊天翻不了。公司桌面上放手机短时间离开:要不直接给微信开个应用锁,要不先把敏感聊天设为“不显示”再锁屏。朋友要长期借手机操作:给微信设屏幕使用时间的密码,能短时间用但不能随意翻聊天记录。自己用时,把指纹或 Face ID 绑定上,日常体验不会受太大影响。
我之所以动手设置,还有两次小插曲催着我。闺蜜那次只是警示,另一次更尴尬:爸帮我查个号码,顺手点开了微信通知,差点撞见我和对象的吵架记录。场面一度很想找个地缝钻进去,心里那个慌劲儿谁都有。从那以后我就想,别给这种尴尬留机会,花几分钟把门槛加上,比事后急着解释靠谱多了。
别忽视兼容性问题。安卓厂商命名不统一,找不到就用设置里的搜索;iPhone 的屏幕使用时间密码别忘记,第一次设置会提示创建密码,忘了会很麻烦。引导式访问要先在辅助功能里打开才能三连按启动。还有些老版本微信或系统界面会有细微差别,按着大方向找就行。
最后说点常见顾虑:有人担心这些保护会影响自己用手机的便利。实测下来,只要把指纹或面容解锁绑好,平时几乎感觉不到额外麻烦。多按一两下换来的是隐私的那片小天地,值得。隐私不是不信任谁,而是给自己留个不被随意打扰的角落。
要是你平时经常把手机借人看东西,我建议按上面几步试一遍,时间短,效果明显。如果你愿意,我可以把具体的操作做成图文步骤发给你,一步一步跟着设置,不用自己摸索。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