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您观察到的现象是准确的。近年来,尤其是在隐私保护法规趋严(如欧盟的GDPR、中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以及操作系统自身(如Android和iOS)不断加强权限管理的背景下,App在用户安装或首次使用时请求的权限,尤其是像通讯录这样比较敏感的权限,确实面临越来越多的限制和挑战。
这通常导致以下情况,让用户感到不便:
1. "安装/首次启动受阻:" 用户在安装App时,如果App需要读取通讯录权限,但系统因为安全策略或用户之前的设置,不允许在安装时授予该权限,那么安装过程可能会中断或失败。用户需要先去系统设置里手动授予,才能完成安装或使用。
2. "使用流程中断:" 即使App已经安装,有些App可能需要在特定功能使用前才请求通讯录权限。如果用户之前没有授予权限,或者想撤销权限,使用该特定功能就会被打断,需要用户再次进入设置页面操作。
3. "用户体验不佳:" 不断被要求授权或需要在设置里反复操作,增加了用户的使用成本,降低了App的易用性和流畅度。用户可能会疑惑“为什么这个App需要我的通讯录?”或者“我只是想用这个功能,怎么需要这么多权限?”
4. "App功能受限:" 如果用户因为隐私担忧而拒绝授予通讯录权限,那么App依赖该权限实现
相关内容:
Android 17 把联系人权限收紧了:用户可以只给某几个联系人,或者只给一次访问权限,想下次再用就得重新确认。开发者也要在申请权限时写清楚到底要哪几项信息,比如只要电话号码和姓名,不得含糊其辞。
这话先摆在前头,下面慢慢说清楚具体是怎么回事。简单说,系统这回把“把整本通讯录一次性交出去”这个事儿拆成了好几块。安装或第一次用到某个需要联系人信息的功能时,App会弹窗问你要权限。你有更多选择:可以勾几个特定联系人,也可以只给一次性访问。你点了某几个人,系统就只把这些人的数据交给App;点一次性,用完就没了;要长期用的话,App必须写明到底要哪些字段——比如就要电话号码和姓名,不得模糊兜圈子。
用户层面,直观变化很明显。以前遇到那种“要不你给我通讯录权限,要不就别想用”的强硬做法,现在压力小了点。想保护隐私的人多了招可以用。但这同时也把更多选择权和操作负担丢给了用户。很多场景下,你可能得频繁去挑联系人,这对常常需要访问的App来说会显得繁琐。有人会耐着性子去精细设置,也有人会嫌麻烦直接一键同意,最后效果可能没太大改变。
开发者端的要求也更明确:在应用的声明里必须列出需要的字段,系统在请求权限时会把“需要电话号码”“需要联系人姓名”这样的字样显示出来。好处是,用户不再被模糊的权限描述糊弄过去。坏处是,这对开发者来说增加了工作量,得把申请理由写清楚,还可能因为说明不充分被市场或审核卡住。能不能真正把滥用降下来,得看应用商店的审核力度和开发者的诚意。
大家最担心的,是App会不会玩花样绕过新规则。这个担心不无道理。现实里有不少App会把通讯录权限包装成“提升体验”、“一键分享”之类的借口,用户很难判断是否合理。我有一次装了个修图软件,结果安装界面就非要通讯录权限,不给就打不开。那一刻心里就有刺疑问:一个修图工具干嘛要我的联系人?我当场就卸了,等系统更新后再试。像这种体验,能不能被新规真正堵住,还是个问号。
技术上,这套流程能限制App直接批量读取整本通讯录,但也有边缘情况会出现。举个例子:有些功能需要把联系人之间关联起来才能工作,用户只给了几个人,App就会提示功能受限,体验受影响。还有的App本来会在后台做批量分析,这回受限了,可能会转而靠别的权限或服务间接收集信息。例如通过分享、短信内容或在线社交绑定等方式拼凑出联系人网络。系统把入口关小了,但并不保证所有侧门都被堵死。
再说一种现实情况:很多人用联系人做登录、好友推荐、识别常用联系人、导入名片之类的功能。这些功能有时确实需要较完整的数据才能好用。对这些需求,开发者得在申请权限时把用途写清楚,举例说明“用于快速分享,识别并标记你常联系的人”,而不是写一大段含糊的文字。如果写得够透明,用户能更容易判断是否授权;如果写得模糊,那就又回到老问题上了。
使用门槛上升会让两类用户分化。一部分会把权限当成筛子,逐个挑选,尽量只给必要的联系人,这类人会觉得更安全;另一部分觉得麻烦,索性直接同意或干脆放弃某些功能。对App来说,这意味着要么改进产品设计以适应更碎片化的权限,要么承担用户流失的风险。平台和开发者能不能找到平衡点,是这次改动效果好坏的关键。
还有法律和生态监管的部分不可忽视。系统要求开发者在申请时写明字段,这给监管和审核提供了依据。但执行力如何,就看各个应用商店和监管方的动作。如果审核放松,或者处罚不严,开发者有机可乘,规则的威力就大打折扣。相反,如果审核严格,违规者被拦截或下架,那么滥用的成本上来了,用户隐私保护能实实在在改进。
说到细节,这里有几种常见场景要留意。社交类App常常需要联系人来推荐好友或找回联系人,这类功能如果没有完整通讯录会影响体验;企业类应用可能需要同步企业通讯录,这类场景下企业用户通常愿意配合,但要有明确的使用场景和权限范围;还有那种工具类App,让你把联系人导出或备份,这类功能本来就要更多权限,用户则应当有更清晰的知情同意流程。
我个人会等Android 17稳定推送后再做一次完整实测。计划是把那款修图软件装回去,看系统弹窗怎么提示,看App是不是只拿了我指定的几个人的信息。看到的提示越明确越好,比如“仅获取你选择的联系人姓名和电话号码”,而不是“读取联系人信息”。如果App的实际行为和声明一致,那就算走在了正确的轨道上。其他用户也会做类似测试,集体反馈会促使平台或开发者修正问题。
这次改动的出发点是把选择权还给用户,同时要求开发者更透明。按道理,这能减少偷鸡摸狗的权限滥用。但现实总有变数,真正能不能把隐私保护落到实处,得看市场执行、用户习惯和开发者的配合。在这段过渡期里,用户多一份警惕,多做一点权限管理,多看看App申请时的具体说明,会更占优势。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